.jpg)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姚刚
冬日的阿勒泰市将军山银装素裹,来自天南海北的雪友奔着优质粉雪而来,在冰雪世界里肆意撒欢。自11月21日起,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正式开放夜滑模式,金光大道、凯旋大道、阳光大道三条核心雪道在灯光映照下亮如白昼。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先生兴奋地说:“白天滑雪,晚上还能坐滑翔伞看阿勒泰城市夜景,这种体验太独特了!”
进入后冬奥时代,新疆冰雪旅游迎来全面提质升级,从以往单一的冰雪运动,逐步拓展为融合文化、体育、休闲、民俗等多元体验的“冰雪+”新生态。全疆各地以“冰雪+”为抓手,持续推动冰雪旅游与文化、体育等深度融合,不断释放冰雪经济新活力。
“冰雪+”加出多样玩法
伴随北京冬奥会掀起的“冰雪热”,新疆冰雪产业实现了从单一滑雪运动向“冰雪+”多元生态系统的转型。如今,冰雪旅游已发展为涵盖运动、文化、研学、康养等多业态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在阿勒泰地区四大滑雪度假区,游客除了可以体验高山滑雪、雪地摩托等传统项目,还可参与热气球、滑翔伞、直升机观光等跨界活动。带着孩子在禾木古村落体验了毛皮滑雪板制作后,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说:“让孩子在滑雪之余了解这项千年技艺,这样的文化体验很有意义。”
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常务副总经理陈阳表示:“我们致力于打造全年龄段适宜的滑雪场,让每位游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冰雪乐趣。”
2024—2025雪季数据显示,新疆S级滑雪场累计接待游客357.28万人次,同比增长10.22%;实现旅游收入8.44亿元,同比增长39.13%,展现出“冰雪+”模式的强劲吸引力。
在滑雪场发挥磁石效应的同时,新疆各地持续挖掘冰雪融合潜力。依托“冰雪+节庆”模式,新疆打造“热雪节”核心品牌,今冬围绕该品牌推出500多项旅游节庆活动。第二十三届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昭苏天马冰雪旅游季、博斯腾湖冬捕节等,将传统民俗与现代冰雪运动有机融合;而“冰雪+民俗”板块中的毛皮滑雪、雪地赛马等项目,更成为游客了解新疆文化的生动窗口。
目前,新疆已构建起以将军山、可可托海等国际滑雪度假区为核心,辐射餐饮、住宿、休闲等配套产业的冰雪产品体系,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冰雪体验。
政策市场双轮驱动
今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5—2030年)》印发,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冰雪产业,优化‘一心两带多组团’冰雪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以冰雪运动为引领,带动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全产业链发展”。这为冰雪产业升级提供了明确政策指引。
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样成为推动冰雪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副处长艾合麦提·艾麦提坦言:“过去新疆冰雪旅游以滑雪为主,同质化问题制约着产业成长。如今通过‘冰雪+’模式,各地实现了差异化竞争,冰雪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马蜂窝最新市场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游客希望在冰雪旅游中融入更多文化内涵,亲子家庭对“冰雪+研学”产品的需求占比超过六成。精准对接消费需求、优化产品供给,已成为新疆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眼下,新疆多地即将迎来雪假,以“冰雪+研学”为核心的假期选择日益多样。在阿勒泰地区,各县市学校积极将语文、数学等学科内容与冰雪主题相结合,并依托爬犁、堆雪人等传统游戏,组织开展冰雪手工、摄影、冰雕等实践活动。乌鲁木齐市则注重利用各类文化场馆,推出一系列融合科技与文创的冰雪活动,例如博物馆的“VR冰雪探秘”特展、文化馆的非遗手作课堂以及图书馆的冰雪诗词朗诵会,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场景与体验。
“冰雪+”延长旺季提质效
近日发布的《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今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达10053亿元。冰雪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新兴增长极,而持续扩容的冰雪运动消费群体,也为新疆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内生动力。
新疆构建的“一心两带多组团”发展体系,以乌鲁木齐市冰雪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以阿勒泰山冰雪旅游带和天山冰雪休闲景观带为两翼,有效带动了伊犁、昌吉等地特色组团协同发展。同时,配套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为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今年冬季,自治区文旅部门分六轮发放4.5万张冰雪消费券,一系列举措持续点燃公众参与冰雪旅游的热情。在将军山滑雪场,来自成都的雪友刘先生算了一笔账:“使用消费券后,雪票加住宿能节省不少,准备把原定5天的行程延长到8天。”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指出,传统滑雪产业受季节限制明显,运营周期通常仅3个月左右,而“冰雪+”生态的构建,将产业运营周期延长了2个月至3个月,大幅提升了产业盈利能力,“这既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释放消费潜力的现实路径。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的双轮驱动下,经营者唯有围绕游客需求,开发富有创意的产品,才能真正留住游客的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