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疆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赏丝路明珠的绚烂画卷

2025-11-27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和田古称于阗。和田南枕巍巍昆仑,北抵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源于昆仑山的和田河、克里雅河、尼雅河等,由南向北冲积出肥沃的绿洲,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孕育了丰富而绚烂的文化。

  日前,“万方乐奏有于阗——新疆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亮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览包含近600件展品,系统呈现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阿依旺赛来民居营造技艺、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等30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还通过影像播放、技艺演示和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在展厅里,观众可以边观非遗技艺、边赏新疆歌舞,还能品尝新疆美食,切身感受和田灿烂丰富的文化。

  玉出昆冈贯古今

  漫步展厅,一百余块来自和田市昆仑古事馆的玉石珍品与多件由当代工艺美术大师精心雕刻的和田玉作品交相辉映,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玉文化史。“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千字文》中的名句,道出了中国古人心目中对于黄金和美玉代表性出处的理解。

  发源于巍峨雪山的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在阔什塔什附近汇合成和田河,自南向北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最终注入塔里木河。夏季丰沛的冰雪融水会形成洪水,将昆仑山中的玉石冲入河底,待到洪水季节过去,运气好的话,人们便能够在河中寻到美玉。

  和田以玉名世。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就有了一条以和田地区为起点的玉石之路。

  在距今已有6000年的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和田玉制成的玉器;在距今已有4000年的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和田玉材质的白玉柄形器;在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更有近300件出自和田的青玉。

  和田玉质地温润,色泽晶莹而又厚重,被中国古人赋予了众多美好的象征。礼器、玺印、生活用具……和田玉在古人手中幻化万千。向西,玉石之路穿过中亚、西亚,路线与后世的丝绸之路大体重合,促进了沿线文化交流。

  丝路明珠织幻彩

  “这配色太漂亮了,绚烂、热烈,充满生命力。”业余绘画爱好者小霍在展柜里的艾德莱斯绸前流连驻足,将每件展品一一拍照。“这是我第一次了解这一非遗技艺,突破了我对丝绸艺术的原本认知,让我对画面色彩设计有了更多灵感。”她告诉记者。

  艾德莱斯意为“扎染”,讲究先染后织,图案融合地域特色,常见石榴纹、巴旦木纹、手鼓纹、羊角纹等,色彩梦幻绚丽。2008年,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田市吉亚乡被认为是这一技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和田是西域最早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地区之一。中原的农耕技术,植桑养蚕、缫丝纺织技艺,造纸术,以及中原的文化艺术在和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据考证,在公元22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蚕桑生产技术传入和田,这里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主要的蚕丝生产区之一。8世纪后,这里桑蚕业发达,已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缎丝、织锦,不仅能中转产自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丝绸,还自产丝绸,成为重要的丝绸供应地。

  展柜里,艾德莱斯绸制成的领带、钱包、扇子等多种类产品琳琅满目。如今的吉亚乡,仍保留着古老的扎染技术和木制织布机。与此同时,当地还通过机器织造、创新设计等,让艾德莱斯绸进一步走向世界。

  在一旁,质地柔软、图案独特的和田地毯和具有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等特点的桑皮纸毫不逊色,共同为观众呈现和田各族人民的古老智慧结晶。

  齐心骈阗同聚力

  在展览后半场,非遗场景还原成为观众眼中的亮点。

  “这展看得我想要计划明年去新疆旅游。”“这些精美的非遗展品背后,是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与文化。”坐在1∶1复刻的阿依旺赛来民居木炕上,观众们耳边是手工编织艾德莱斯绸的“嗡嗡”声与地毯织机的“咔咔”声,眼前是木卡姆展演,手边还可以拿起一杯和田药茶细品滋味,沉浸式感受新疆生活气息。

  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各族人民共同的努力。展厅中,一组音乐学家万桐书的手稿展示吸引不少观众拍照打卡。

  上世纪50年代,新疆十二木卡姆艺术濒临消亡,为抢救这一珍贵的艺术,以万桐书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们不畏艰辛,搜集、记录、整理、出版十二木卡姆曲谱,使这一古老的音乐瑰宝得以继续回响在天山南北。

  和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方的丝绸、瓷器,西方的香料等都在此交易集散,中原文化在该地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同时这里也是中国接受外来文化与艺术的重要一站。作为贯穿亚欧大陆的要道,丝绸之路发挥着文化与艺术交流的作用。生活在这里的多民族互相融合、交流,共同谱写了绚烂多彩的文明。

  如今的新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共绘一幅安定祥和的锦绣画卷。(记者 黄敬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