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守护“津”招牌 医疗惠民口碑传

2025-11-27来源:新疆日报
11月18日,在民丰县人民医院,天津援疆医生在为当地医生讲解智慧放疗加速器的临床应用方法。天津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供图
 

11月5日,民丰县人民医院的天津援疆医生,在使用高清4K腹腔镜系统给患者做手术。天津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供图

援疆品牌:“津”字招牌

“津”字招牌是天津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深耕“组团式”医疗援疆的核心成果品牌。以“受援地所需、援助方所能”为原则,通过三大维度筑牢健康屏障:夯实医疗底盘,投入援疆资金建设现代化诊疗设施、配齐先进设备,填补肿瘤放疗等技术空白;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以“院包科”“师徒结对”“柔性引才”模式,培育受援地医疗骨干;数智赋能便民,搭建“津”字招牌医疗平台,实现智能急救调度、远程会诊等高效服务。该品牌以创新帮扶模式让“天津标准”落地生根,成为惠及和田各族群众的民生名片。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留下技术,带强团队,让“天津标准”在和田落地生根;打造津和数智医疗平台、架起高效健康服务网络;签订“院包科”协议,全方位帮扶受援地医院学科建设;以“师徒结对”实现技术传承、借力“柔性引才”让专家智慧驰援……自援疆以来,天津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持续开展“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坚持以受援地所需、尽援助方所能,创新特色帮扶模式,天津医疗援疆“津”字招牌越擦越亮,援疆成果有口皆碑。

筑牢根基:“天津标准”夯实医疗底盘

“多亏了天津来的医生,看好了我的病。我们现在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看上好医生。”11月13日,于田县患者麦麦提明·库尔班说。

麦麦提明口中“家门口”的医院是于田县医共体总院(人民医院)。

走进于田县医共体总院(人民医院),6层楼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楼外墙一角,“天津援疆”的标志格外醒目。投入3000万元援疆资金建设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楼,从图纸设计到科室布局,融入了天津援疆医疗队援疆医生的心血。

在策勒县,由天津援疆参与投资建设的策勒县人民医院新院区2024年10月投入使用。该院区不仅面貌焕然一新,床位数量实现翻倍,还配齐了核磁共振、多功能CT、腹腔镜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新院区的建成,让医院的接诊能力提升了3倍。

两所医院的变化,是天津医疗援疆工作的扎实注脚,也是“津”字招牌背后夯实医疗底盘的微观体现。

今年3月,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在天津市援疆医生、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王清鑫的指导下,顺利开展容积旋转调强放疗术,填补了和田肿瘤放射治疗领域技术空白。

“留下技术,带强团队,这是我们援疆的意义所在。”王清鑫说。作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包科”项目负责人,王清鑫主动牵头制定了一套系统完备、科学精细的放疗流程规范和制度,并带领团队在半年内完成设备安装到临床应用的全程指导。

自2016年以来,天津先后派出6批168人次医生“组团式”支援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授人以渔: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前不久,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阿依古丽·阿卜杜拉与师父陈琪医生一同参与了一个疑难病的诊治:一名1岁3个月的幼儿出现右侧卵巢肿瘤、肿瘤性贫血、中度贫血等指征。“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我和师父一起搜索文献,组织全院进行MDT讨论,参与手术操作,学到了不少。”谈及此次诊疗经历,阿依古丽感慨道。

陈琪是天津市第六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员,来自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援疆期间,从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到手术示教、科研论文撰写,她将自己20多年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而阿依古丽,正是这份“授人以渔”承诺的受益者之一。

“以前,我只能独立完成一、二级手术,在陈老师一年多的指导下,我已经能独立完成所有的三级手术及部分四级手术,从原来的助手成长为科室骨干。”阿依古丽说。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天津市援疆医生常说的话,也是他们身体力行的准则。在天津援疆帮扶下,和田建成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全科等11个专业,累计培训学员600余名。此外,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改造88个乡村卫生院(室),开展乡医、村医培训,培养近千人。此外,天津19家三甲医院与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签订“院包科”协议,累计建成21个“院包科”重点专科。

10月21日,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与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签订“天津援疆专家名医工作室暨劳模工作室”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长期的“院包科”合作实现升级。“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长期援助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康复科,此次签订合作协议,将好专家、好技术、好方法落地和田,能更好服务和田各族群众。”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强说。

数智引领:架起高效便民桥梁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您的具体位置是哪里……”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员图布罕·图尔孙接到一通紧急电话——患者突发剧烈胸痛,情况危急,分秒必争。图布罕迅速在智能调度系统上锁定距离患者最近的救护车:“请立即前往和田市古勒巴格街道希雅小区。”

指令发出,救援启动。10分钟后,救护车内医护人员实施救助的实时画面,已清晰出现在120急救指挥中心大屏幕上。

和田地域广阔,医疗机构分散,上下级医院之间距离遥远,院前急救面临巨大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天津援建的智慧化医疗平台——津和数智医疗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集120急救指挥中心、互联网医院诊疗中心、5G+远程会诊中心于一体,成功为和田地区架起高效的健康服务网络,让优质医疗资源触达更便捷、诊疗响应更迅速,切实提升了当地各族群众就医体验与健康保障水平。

“以前我们接到电话都是手写登记,然后挨个给救护车司机打电话,很费时间。现在系统智能派单,我们实现了1分钟派车、救护车8至12分钟抵达现场,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图布罕说。

除此之外,120急救指挥中心内还设置了“5G+远程会诊”区域,天津医疗援疆专家在线问诊、复诊开方,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看上病,如若遇到当地医疗条件下没办法解决的特殊病例,可以邀请后方天津各大医院专家远程会诊。通过远程会诊,还能对当地县乡医共体单位进行诊疗指导,服务覆盖面和患者体验感都显著提高。

得益于天津医疗援疆的支持,智慧医疗的成果已化作群众身边一幕幕真实温暖的图景:就医更便捷、诊疗更高效,健康保障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

记者手记

医疗援疆的天津实践

医疗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民生底色,更是增进各族群众福祉的关键举措。天津援疆坚持把“组团式”援疆工作作为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的创新实践,将医疗援疆津和数智打造成援疆工作的鲜明标识,用实际行动为受援地各族群众筑起健康屏障。

“津”字招牌,硬在基础筑牢。天津援疆精准对接和田地区医疗短板,投入援疆资金打造策勒县人民医院新院区,配备先进诊疗设备,配强医疗专家团队,提升了基层医院就诊能力。此外,以“院包科”模式为纽带,推动19家天津三甲医院与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深度合作,累计建成21个“院包科”重点专科,成功填补和田肿瘤放射治疗等领域技术空白,让“天津医疗”专业实力成为群众就医的“定心丸”。

“津”字招牌,强在人才培育。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是天津医疗援疆的核心目标。援疆医生通过“师徒结对”倾囊相授,让一批青年医生从“基础手术助手”成长为科室骨干。同时,通过“当地培训+外出研修”双向发力,为当地造就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医疗人才队伍。

“津”字招牌,新在智慧赋能。针对和田地区地域广阔、医疗机构分散的痛点,天津援疆创新打造津和数智医疗平台,构建集120急救指挥中心、互联网医院诊疗中心、5G+远程会诊中心于一体的智慧化平台,让“津”字招牌突破空间限制,让健康服务更高效、更便捷。

从硬件提质到技术扎根,从人才培育到智慧赋能,天津医疗援疆“津”字招牌不仅是专业与品质的象征,更是跨越山海的民生牵挂。这份“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帮扶实践,让受援地医疗卫生健康水平得到提升,持续增进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