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发如碑,作答“援疆三问” ——11位湖北留疆教师扎根天山育桃李

2025-11-27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白素君

11月底的中哈边境,寒风中卷着碎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的四栋教学楼静立在苍茫天色中,其中一栋楼门楣上的“才华楼”三字,在白雪映衬下格外醒目。

“‘才华楼’是以尹才华老师的名字命名的。”26岁的马强强站在楼前,话语里满是敬意,“以援疆教师的名字来命名教学楼,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感恩。”11年前,马强强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如今,他站上母校讲台,成了学生的引路人。

自2015年尹才华率先留疆以来,共有11名湖北援疆教师先后留了下来。他们像一束微光,照亮了无数学子求学路。

奔赴:被需要是最朴素的理由

第五师八十八团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境内,地处天山西段北麓、准噶尔盆地西缘,这里三面环山,平均海拔1400米,冬季漫长。

2012年2月底,作为湖北省潜江市援疆教师,尹才华来到八十八团学校。临近3月,这里仍冰天雪地,他从没体验过这样的寒冷,仿佛能冷到骨头里。

一天深夜,他冷得睡不着,敲门声响起。校长张家保站在门口,抱着一床厚棉被,一肩白雪、满身寒气。

那一晚,张家保讲了学校的故事、团场的故事。“地理位置偏远,教育资源薄弱,留不住老师啊!”张家保的一句叹息,像一颗石子,在尹才华心里激起层层涟漪,是怎样的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尹才华走进师部陈列馆,知晓第五师前身是跟随王震将军进疆的队伍。在团场校史陈列馆,他被军垦人的坚守震撼——他们挖地窝子栖身,却凑钱买下平房建起学校,师生合力垒围墙、修操场、种树打井,留下了如今校园里的思贤树、思源井、思学亭。第一次,他对边疆这个概念有了切身感受。

2012年7月,半年援疆期满,离开时,孩子们拉着尹才华的衣角问:“尹老师,你开学还要回来吧?”

回到潜江的日子,这一幕常常浮现在尹才华脑海里。

一天,他接到张家保的电话,“学校只有3位语文老师,你回湖北了,还有一位老师马上也要调走了,课程都排不下去了。”尹才华听后心里五味杂陈,他立即向潜江市教育部门申请继续援疆。

2015年7月,第二次援疆结束,尹才华回到潜江后,那种割舍不下的感觉又来了。

“边疆的孩子需要我。”当年9月,尹才华带着妻儿来到第五师,决定留下来。

尹才华是第一位留下的湖北援疆教师,落户到八十八团后,他享受到了边境团场职工安居房和人才引进计划等政策,拥有了安稳的家。

随后,学校成立了“尹才华语文教学工作室”,组织开展教学设计、说课比赛等活动;第五师双河市党委组织部授牌“尹才华名师名家工作室”,帮助更多的年轻教师在实践中提升、成长。2019年,尹才华当选“全国模范教师”,2024年入选“庆祝兵团成立70周年英雄榜”。

“国家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能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带动更多人关心、热爱教学事业,帮助更多学生走好人生路。”尹才华说。

尹才华的故事,让来自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的许艳国老师很感动,他专门到八十八团,拜访尹才华。2019年,许艳国老师和来自湖北省麻城市的刘崇武老师,一起申请留疆。

“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踏实。”许艳国说。

这些留疆教师在原学校都是教学骨干,有的已是第二次、第三次援疆。问起为什么留下,他们的答案很简单:“在这里,我们被需要。”

“老师们风趣幽默,知识丰富,会和我们聊理想、谈爱好,就连打游戏都能说到一块儿”“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老师没有责备,反而会递来一张写着鼓励话语的小纸条”……孩子们很喜欢这些援疆老师,果园秋收后,会把自家的红枣、葡萄等悄悄放在老师办公桌上。

“这片土地很包容,人和人相处简单、真诚。我们坐出租车都不太敢讲话,司机听出是湖北口音,都不肯收钱。”尹才华笑着说。

这些细碎的温暖,是当地人和援疆教师们的双向奔赴。

第五师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广纳贤才。针对援疆干部人才,当地妥善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安排等问题,彻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坚守:三尺讲台育繁花

“现在,我就是一名扎根边疆的兵团新兵!”59岁的叶仲春语气坚定,稀疏的发丝间已染满霜华。这位来自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育英高级中学的副高级教师,2014年主动请缨援疆,2017年援疆期结束时,望着孩子们眼中不舍的泪光,毅然申请留下来。

在第五师高级中学(黄冈中学第五师分校)工作的11年里,他带教高三毕业班7次,担任班主任8年,几乎把家安在了学校。清晨守着学生早读,午休时在教室里答疑,傍晚陪着晚自习,哪个学生解题卡了壳,他就俯下身一步步讲解;哪个孩子闹了情绪,他就拉过椅子坐下,轻声细语地开导。

“只要班里有学生在,就有老叶在。”同事们都这么说。

叶仲春笑着说:“我带过一个毕业班,51人参加高考,47人考上一本院校。”2017年援疆期满准备返乡时,学生们把他围在中间,高唱歌曲《父亲》,“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援疆化学老师王国民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每天下课后,他都会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潜心钻研教学。他搜集了近年来的高考化学试题,一遍遍分析题型、梳理考点,甚至连每年高考试卷的字数差异都逐一整理留存,只为精准把握高考命题趋势。他的公开课思路清晰、方法巧妙、干货满满,成为当地教师争相旁听的“示范课”。

如果说王国民追求教学的“精”,地理老师柯鹏则讲求育人的“度”,他始终秉持“严而有度”。“严”是为学生立规矩,从课堂纪律到学业要求,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度”是给学生温度,面对他们的失误不苛责,耐心引导、及时疏导。

如今,11位留疆教师平均年龄55岁,来时还是四十出头的他们,当年的青丝已变白发。

“这些留疆教师的默默奉献,改变了双河市的教育面貌。”双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中心教研员陈新智感慨道。

2011年,第五师高级中学(黄冈中学第五师分校)挂牌时,生源基础薄弱。如今,这里的教学质量已实现质的飞跃:近四年来本科上线率稳定在95%以上,今年更是交出了本科上线率98.8%、一本上线率54%的亮眼答卷,累计有6000余名学子进入本科院校,400余名优秀学子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名校录取,教育质量跻身兵团一流。

“今年学校又培养出两名清华学子!”叶仲春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传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7年前,15岁的陈昶宇跟着援疆的父亲陈和彬来到双河市读高中。“这里的老师待人亲切,同学相处融洽。”陈昶宇渐渐爱上了这个地方。

2021年,陈昶宇考入湖北师范大学。今年大四实习,他回到第五师高级中学,当起了实习教师。

“毕业后,我打算回第五师高级中学当老师。”陈昶宇的这个决定让父母都很高兴。

黄芳是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实验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2017年来第五师八十三团第一中学任教。援疆期满后,她选择留疆任教。

2021年,她鼓励硕士毕业的女儿来新疆工作。之后,她又教育儿子“把青春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2023年,儿子从四川大学毕业后,来到乌鲁木齐工作。“丈夫还有3年退休,到时我们一家就在新疆团聚了。”黄芳说。

援疆教师们在边疆播下的种子,长在一代代人心里。青年教师严祥记得,自己刚入职时面对复杂的知识点无从下手,是陈和彬老师带着他磨课,手把手教他如何站在学生角度设计教案。2019年,严祥在兵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拿下一等奖,如今已是骨干教师。

25岁的魏洋洋,2022年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母校第五师高级中学当地理老师,“读书时,湖北来的老师们早出晚归,陪着我们刷题、谈心,那种敬业一直印在我脑海里。”

“如今,看着台下各族学生认真的模样,越发笃定了自己的选择,我想用学到的知识,陪着家乡的孩子走得更远。”魏洋洋说。

“这几年,学校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有从本校走出去又回来的,也有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陈和彬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目前,已有14名从第五师高级中学毕业的学子大学毕业后重返母校,接过了老师们手中的接力棒。

这份坚守与传承,还在续写新篇。52岁的湖北援疆教师李建钊已是三度援疆,与他同岁的胡志红是二次援疆。援疆期未满,走还是留的选择题,在他们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下个月爱人来探亲,我想和她商量,把家安在这里。”胡志红语气平静地说。“妻子已跟随我在新疆生活7年,我们准备在新疆扎根了。”李建钊笑着说。

山海不为远,援疆情谊长。他们像天山的青松,扎根戈壁、耐住风寒,把他乡当故乡;他们是播种者,把知识、热爱与兵团精神,一点点种进孩子们心里。他们用行动回答了“援疆为什么?援疆做什么?援疆留什么?”的时代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