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面积贡献全市近60%进出口额 ——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蝶变记

2025-11-26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

一片不足乌鲁木齐市总面积1%的改革试验田,正贡献着全市近60%的外贸进出口额。

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挂牌两年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扎实推进改革任务,累计形成74项制度创新成果,落地各类首创、首单业务94项。这片热土还吸引了14821家新设企业落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超800亿元。

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乌鲁木齐片区形成的制度创新成果覆盖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政府管理创新等多个领域。

乌鲁木齐片区首创的国际道路运输“软篷施封”模式,以符合国际标准的软篷替代传统箱体,为企业降低约20%的物流成本。开行的全国首趟中亚国际联运商品汽车图定班列,创新形成综保区“智能出区+图定班列”模式,使车辆通行效率提升200%。“保税航油加注”全流程监管体系创下全国最快落地纪录,累计加注保税航油超13万吨,为企业节约成本近1亿元。

此外,乌鲁木齐片区构建的果蔬出口综合服务模式为企业节省约40%的运输时间,创新的低碳发展模式帮助企业平均提升能效20%,进口货物“机坪直提”和出口货物“空侧直通”模式分别提升通关效率80%和90%以上。

乌鲁木齐市自贸工作局(市口岸管理办公室)筹备组组长孙笑宇表示,下一步,乌鲁木齐片区将聚焦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开展探索。

通关效能大幅提升

乌鲁木齐片区通过多项举措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全面推广的“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模式,实现每车次节省成本约3000元,全程物流时间缩短3天至5天,整体通关时长压缩近80%。同步实施的“智慧铁路口岸+属地快速通关”改革,将进口货物通关时间从3天压缩至16个小时以内。

乌鲁木齐片区持续推进监管模式创新,推行进口铜精矿“口岸+卸货地”联合监管模式,将通关时间压缩至3天内,物流成本降低60%。在检验环节推出的“批次检验”和“1+N”远程查检模式,使出口危化品整体验放时间压缩70%以上。

乌昌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马小龙表示,下一步,将把“智慧海关”建设深度融入乌鲁木齐片区建设,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法治环境护航开放

随着乌鲁木齐片区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法治建设成为保障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后盾。

去年11月落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已入驻近20家法律服务机构,设立“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为涉外经贸活动提供法治保障。针对涉外纠纷案件,乌鲁木齐片区法庭引入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包括来自26个国家的63名专家委员。

乌鲁木齐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晓燕表示,今后将引进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入驻,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培养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

特色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乌鲁木齐片区依托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正加速培育开放型特色产业体系。

智能化成为乌鲁木齐片区产业升级的亮点。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铝基电子新材料智能工厂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在质量精准管控、能耗智能优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乌鲁木齐云计算产业园新丝绸之路云计算中心入选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中药民族药成功打开中亚市场。

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扩大。乌鲁木齐片区在光伏、风电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成功创建了1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个自治区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实现量质齐升。

乌鲁木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方媛表示,将围绕“5+2”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五大优势产业,全力打造开放型特色产业体系。

从模式创新到效率提升,从企业集聚到法治完善,乌鲁木齐片区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深层次制度变革。这片改革试验田的生动实践,不仅实现了时间和成本的节约,更见证了发展信心的建立与市场活力的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