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11月12日早上,记者跟着苏力坦汗·吐尔荪的脚步,走进且末县奥依亚依拉克镇布古纳村她家的小院。院子不大,靠墙角搭着个半人高的小拱棚,她掀开塑料薄膜,绿油油的油麦菜、芹菜挤得满满当当,叶片上还挂着露珠。“团里的技术员教我搭拱棚,种的菜够全家吃,省了不少买菜钱。”苏力坦汗说。
吃完早饭,苏力坦汗推出电瓶车,车后座上,背着粉色书包的女儿叽叽喳喳地念叨着学校趣事。“送完娃我就去38团8连种大蒜,一天能挣200元,放学再去接她,啥也不耽误。”
苏力坦汗骑着电瓶车往学校走,穿过10多米宽的315国道,3分钟就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8团南屯镇学校。送完孩子,她径直往该团8连的蔬菜种植基地去。地里已有十几名村民在翻好的田垄上栽大蒜。“这活儿不难,跟着学两天就会,收入还稳。”她弯腰栽蒜,手指熟练地把土压实。
奥依亚依拉克镇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是牧民集中搬迁定居点,与38团南屯镇仅一路之隔。过去,这里交通、通信闭塞,产业以传统粗放型牧业为主,农牧民就医、就学不便,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收入有限,生产生活条件艰苦。2021年,且末县与38团南屯镇深入贯彻落实兵地融合发展相关工作部署,正式启动兵地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全面推动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兵地各族职工群众共享融合发展成果。
双向奔赴
织密民生“连心网”
10月28日下午,38团南屯镇7连的红枣园里,红彤彤的枣子挂满枝头,压得树枝弯了腰。记者远远便看见一名年轻人蹲在地里,手里攥着笔记本,时不时伸手触摸枣树枝条,还向身旁的人问这问那。
“这是奥依亚依拉克镇苏塘村的干部艾力·图尔荪,来我们这儿交流学习一个月了。”38团南屯镇7连副连长徐亚鹏说。走近细看,艾力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还画着不少歪歪扭扭的示意图。“你看这水肥一体化设备,管子埋在地下,按一下开关就能浇水施肥,太先进了!”艾力指着地里的黑色管道说,“我们镇有1万亩耕地,村民要是能学会这技术种枣树,大家的收入肯定能翻倍。”
而在苏塘村村委会办公室,38团南屯镇7连的连村共建交流干部万明红正核对着表格。表格上清晰列着村民的姓名、年龄、联系方式,还有“是否愿意去团场务工”的备注栏。“这半个月已经组织80多人去团场采收红枣,一天能挣200多元,农忙结束大家的腰包都能鼓起来。”万明红指着表格上的一个个对勾,笑着说。除了牵线务工,万明红还常给村民宣讲医疗、养老保险政策。
“兵地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经济繁荣、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8团南屯镇党委书记考洪标介绍,“这几年,奥依亚依拉克镇有3名干部到38团南屯镇挂职,36名连村干部双向互派学习,大家都是带着问题而来、揣着经验而归。”
走进奥依亚依拉克镇的连村共建养殖场,饲养员麦麦提·吾斯曼正拿着扫帚清理牛圈。“以前养牛全靠老经验,牛病了都不知道咋治,现在团里派了技术员定期来指导,牛长得壮实多了。”麦麦提边扫边说。
“养殖场是去年团里投资190万元修建的,目前已繁殖42头牛犊。”养殖场负责人介绍,这里的5名饲养员都是奥依亚依拉克镇的村民。
奥依亚依拉克镇苏塘村党支部书记迪丽拜尔·图尔荪告诉记者,现在兵地连村党支部每月召开一次座谈会,每季度开展一次互学评比,“有啥问题都摆到桌面上说,互相学优点、找不足,党支部战斗力强了,乡亲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奥依亚依拉克镇党委书记王峰说,奥依亚依拉克镇秉持“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亲”理念,将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完善产业链、推进饲料加工厂建设,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技术人才,提升教学质量、丰富兵地学生交流,推动兵地融合迈向新高度、实现共同繁荣。
资源共享
筑牢发展“硬底盘”
10月29日上午,记者跟着奥依亚依拉克镇党委委员热孜玩古丽·司马义,走进38团南屯镇医院。在综合病区住院部,记者看到86岁的帕太姆罕·如孜坐在病床上,正和身旁的护士拉家常。
“大娘,在这住院感觉咋样?”记者凑过去问。老人笑着说:“这是团医院,也是我们镇的医院,方便得很!”帕太姆罕家住奥依亚依拉克镇奥依亚依拉克村,她患有支气管炎,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住院治疗。“以前看病得往150公里外的且末县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医保还能直接结算。”
热孜玩古丽在旁边叹了口气:“以前我们镇的孕妇生产都得往且末县医院跑,有的时候路上下雨下雪,太危险了。”自从兵地签了医疗服务共惠协议,镇上村民都在38团南屯镇医院看病,门诊、住院医保都能即时结算,享受和团场职工一样的诊疗服务。
离开医院,记者又来到38团南屯镇学校,跟着副校长田小刚走进一间教室,孩子们正齐声朗读课文,声音清脆响亮。“这里有329名奥依亚依拉克镇的中小学生,和团场的孩子混合编班,一起上课。”田小刚说。
“镇上的孩子到这里后,跟着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现在国家通用语言说得可标准了。”田小刚指着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介绍,她叫美日班·图尔荪,刚来时不敢当众说话,现在还能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读课文。
来到奥依亚依拉克镇苏塘村村民阿依古丽·拜克日的家,走进厨房,她正拧开燃气灶做饭,蓝色的火苗“呼呼”地舔着锅底,厨房里干净整洁。“以前烧柴和煤做饭,又脏又麻烦。”阿依古丽说,2020年,38团南屯镇投资460万元,为镇上650户村民安装了天然气,“现在拧开阀门就能做饭,太方便了。”
记者在村里转了转,发现家家户户都装了燃气灶,不少人家还配了热水器。“以前洗澡得提前烧热水,现在随时都能洗。”村民吾买尔·吾斯曼笑着说。
热孜玩古丽告诉记者:“镇上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的管道,与38团共用同一管线,我们和团场职工喝着一样的水。”
走在奥依亚依拉克镇的街道上,路旁林带郁郁葱葱,路灯整齐排列。“现在全镇都是平整的柏油路,环境越来越好,有路灯晚上出门也安全。”村民伊卜拉伊木·图尔荪说。
共情共鸣
唱响团结“同心曲”
在38团南屯镇文化中心的排练厅里,记者见到了文艺小分队的队员们。40多人分成两排,正认真排练舞蹈。学舞蹈专业的陈凯站在前面指导,他将民族舞蹈与古典舞蹈元素巧妙融合,队员们学得格外投入。
“刚开始库尔班江·麦合木提跳古典舞总跟不上节奏,背情景剧台词也因为理解不了意思老出错。”陈凯指着一个高个子小伙说,他便一句句给库尔班江讲解台词含义,一遍遍示范舞蹈动作,“现在他不仅能熟练跳古典舞,还能主演情景剧,交流也不用翻译了。”
38团南屯镇文体广电和群团中心主任赵娟翻着办公桌上的活动记录册给记者看:“刚开始兵地文体活动只在重大节日举办,一年也就十几场,观众也就100多人。2024年办了83场,今年已经办了140场。”她指着一张照片说,今年丰收节,上千名兵地职工群众一起唱歌跳舞庆祝丰收,热闹得像过年。
文艺小分队的队员来自兵地双方,既有干部也有职工群众。不管是且末县举办的活动,还是铁门关市的赛事,队员们都会一起参加,还获了不少奖项。“上次去且末县参加舞蹈比赛,我们跳的《兵地同心》舞蹈拿了一等奖,下台后大家抱在一起激动地哭了。”热孜玩古丽说,文化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兵地群众的心紧紧系在了一起。
“现在,古尔邦节大家一起热闹;春节时兵地社火巡演队从团场一路走到镇上,家家户户都开门迎接。”奥依亚依拉克镇阿尔帕村村民阿孜古丽·麦麦提说。
采访结束时,记者坐上了奥依亚依拉克镇奥依亚依拉克村村民喀迪尔·图尔荪的客运车返回且末县。“我跑这条线路一年多了,镇上和团里出门办事的人多,再有两个月,买车的钱就挣回来了。”喀迪尔握着方向盘,笑着说。
从连村共建到产业联动,从资源共享到文化共融,记者一路采访,深切感受到兵地融合发展带来的温度与力量。38团南屯镇与奥依亚依拉克镇的职工群众,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兵地融合、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这曲“同心曲”,在柴米油盐的点滴中越唱越响亮。
编辑点评
让兵地融合释放出最大效应
夏青
从奥依亚依拉克镇村民苏力坦汗·吐尔荪靠拱棚种菜省开支、去团场务工日挣200元,到86岁老人帕太姆罕·如孜在家门口医院享受医保结算,再到文艺小分队凭借《兵地同心》舞蹈斩获大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8团南屯镇与且末县奥依亚依拉克镇的兵地融合实践,以民生温度筑牢发展根基,用同心合力奏响团结强音,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写下生动注脚。
兵地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壁垒、共享红利。两地以“连村共建”为纽带,互派干部学习先进农技,搭建务工桥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以资源共享为支撑,共享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基础设施,让牧民定居点告别就医难、就学难,用上干净天然气,走上平整柏油路。这些实打实的举措,不仅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更激活了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亲”从理念落地为民生福祉。
更可贵的是,兵地融合在文化共情中凝聚起更深层的认同。文艺小分队将民族与古典舞蹈相融合,全年百余场文体活动拉近人心,节日的共庆交融,让文化成为连接兵地群众的无形纽带。这种交融不仅增进了民族团结,更让发展共识在潜移默化中凝聚。
兵地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深度的相融。38团南屯镇与奥依亚依拉克镇的实践证明,唯有秉持协同发展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才能让兵地融合释放出最大效应。这曲在柴米油盐中唱响的“同心曲”,既是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更是民族团结的有力见证,为更多区域推动协调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借鉴。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