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反复揉捏面团,一个个塔塔尔族传统糕点跃然掌心……早上6时,塔城市解放路124号的百年老院内,返乡创业大学生海凯夫和店里员工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2019年,从大连交通大学毕业的海凯夫,回到家乡塔城,接过家族的非遗传承接力棒,让塔塔尔族糕点的香甜,串联起各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塔塔尔族糕点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承载文化与情感的载体。”谈及返乡初衷,海凯夫坦言,最初只是想帮父母分担压力,可真正接触糕点制作后才发现,小小糕点里藏着大意义,它不仅是非遗技艺的延续,还是让更多人读懂新疆故事的窗口。
为让非遗传承更有活力,2021年,海凯夫创新推出民族团结糕点课堂,让各族员工携手研发不同风味的新品,同时带着团队走进学校、社区,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后来又打造了研学基地,邀请大家走进百年老院,在制作糕点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虽然是一块糕点,但意义不同。”海凯夫说,每次看着孩子们做出创意十足的糕点,就知道文化认同的种子已经种下。
2021年,对海凯夫和这份甜蜜事业而言,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他带领团队对传统技艺进行整理,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确保每一块糕点都能保留最纯正风味。同时注册多个商标,升级产品包装,开发出多种新品。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海凯夫常挂在嘴边的话。来自于田县的吾瓦尔汗·忙力克是店里的员工代表,原本她在塔城市有份安稳工作,但因为对烘焙感兴趣,便来店里应聘。刚来时没有任何糕点制作经验,在海凯夫耐心指导下,她很快掌握烘焙制作技艺,成为技术骨干,月收入超5000元。海凯夫的“家庭作坊”,6年间累计带动50余人就业。
“现在糕点能发快递,店铺也开到了成都、上海等地。”海凯夫说,他先后培养出20余名创业能手,其中12人已经独立开店,这份甜蜜事业形成了“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秉持着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的信念,海凯夫正在筹建民族团结非遗产业园,准备打造集技艺传承、文化体验、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新载体。
“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就像面团和水,充分融合,便能发酵出最美好的味道。”海凯夫说,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非遗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各族员工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传承文化、发展事业的道路上,共同创造着更甜蜜的生活。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