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白毡帽巧用电商 年销超百万元

2025-11-20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陈疆林 通讯员 陈兴阳

  初冬的帕米尔高原寒意渐浓,阿克陶县阿克陶镇公格尔路社区的非遗工坊内却暖意融融。剪刀开合的清脆声响、丝线穿梭的沙沙声,与直播间里的热情讲解交织共鸣。

11月18日,玉麦尔喀迪尔·艾尔肯(右)在直播间推介白毡帽。陈兴阳 摄

  工作台前,手艺人指尖翻飞,将柯尔克孜族世代相传的刺绣技艺融入白羊羔毛毡料之中;手机屏幕上,“下单、加购”的留言持续滚动,让这顶白毡帽跨越“万山之州”走向五湖四海。

  白毡帽是柯尔克孜族服饰的核心标识,在英雄史诗《玛纳斯》中早有记载,其制作技艺随游牧文明传承千年。2014年11月11日,柯尔克孜族服饰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何让这顶古老毡帽焕发新生?社区居民玉麦尔喀迪尔·艾尔肯决定创办“喀尔鲁陶”品牌。

  2023年,玉麦尔喀迪尔虽怀揣着让传承手艺规模化发展的梦想,却因缺乏生产展示空间而一筹莫展。

  回顾创业历程,他说:“没有社区的全力支持,就没有品牌的今天。”

  公格尔路社区干部在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盘活闲置资源,打造了集制作、展示、培训于一体的非遗工坊,不仅对接资源开展技能培训,还协助他注册品牌,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政策暖流。

  工坊的落成,成为社区民生改善的孵化器。玉麦尔喀迪尔第一时间推出零门槛培训班,面向就业困难群体传授技艺。针对部分居民需照顾家庭的实际,工坊创新推行“集中培训+居家创作+统一收购”模式,让学员掌握核心技艺后可带料回家,利用碎片时间创作,成品由工坊统一验收销售。这种灵活就业模式,完美解决了顾家与增收的矛盾,实现了看家、务农、做工三不误。

  “在家门口学手艺,每月能赚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踏实又有奔头!”社区居民米热汗·玛拉捧着刚绣好的毡帽饰片,脸上满是笑意。

  截至目前,工坊已累计培训学员60余人,20余名居民实现稳定就业,这顶小小的白毡帽,已然成了社区居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让非遗技艺真正扎根民生土壤。

  为打破地域限制,让白毡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2024年,玉麦尔喀迪尔大胆试水直播带货。

  “大家看,这顶帽子用的是新疆本地优质白羊羔毛,柔软坚韧;上面绣的‘生命之树’纹样,是柯尔克孜族世代传承的吉祥符号,象征繁荣长寿……”镜头前,玉麦尔喀迪尔手持成品耐心讲解文化内涵,不时互动答疑。

  如今,玉麦尔喀迪尔通过直播平台、微信企业号等线上渠道达成的订单,已占品牌总销售额的90%以上,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产品远销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让帕米尔高原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珍宝飞向国际市场。

  “如今,白毡帽不仅承载着柯尔克孜族的文化,更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帽’。”阿克陶镇党委副书记秦臻表示,非遗工坊不仅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更探索出社区搭台、非遗赋能、居民增收的治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