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疆举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八场,围绕“自治区强化文旅融合 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作介绍
11月20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八场,围绕“自治区强化文旅融合 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作介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厅长古丽·阿不力木;自治区商务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祝贺香;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自治区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赵良波;自治区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叶海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强主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是该系列的第十八场,主题是:自治区强化文旅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厅长古丽·阿不力木女士;自治区商务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祝贺香女士;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自治区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赵良波先生;自治区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叶海先生。
首先,有请古丽·阿不力木女士介绍情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厅长古丽·阿不力木: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新疆文化和旅游工作。今年9月24日,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参加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新疆要“强化文旅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坚持把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实施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举措,作为发挥新疆优势、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展示新疆良好形象的有效载体,促进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深度融合,更好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区接待游客数量由2012年的4860万人次增至2024年的3.02亿人次。今年1-10月,接待游客2.99亿人次,游客花费3432.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7%、8.78%,保持“双增长”势头,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面我从五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构建统筹协同发展格局。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20余个政策文件,连续4年召开全疆旅游发展大会,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旅部门主抓、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大文旅格局及文旅援疆格局、兵地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协同推进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融合发展。
二是促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博物馆游”“非遗游”,新建新疆非遗馆、西域都护府博物馆、龟兹博物馆等30余家文博场馆,培育380余家非遗集市、展馆和工坊,全区150家博物馆纪念馆年均举办展览2500余场次、接待观众800余万人次。莫尔寺遗址等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历史文物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推出《国宝里的新疆》《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等纪录片,创作《我的阿勒泰》《张骞》《龟兹》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培育了“乘着歌声游新疆”“追着演艺游新疆”“跟着赛事游新疆”等融合品牌,各族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熏陶中,接受精神滋养、增强文化自信。
三是夯实产业基础,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出台《自治区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5—2030年)》,着力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建成A级景区776家,其中5A级景区18家,排名全国第三;建成滑雪场103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5家,冰雪游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自驾游、特种游、跨境游、研学游、康养游、乡村游等特色业态成为新亮点。全区从事文旅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超过51万户,从业人员100余万人。在“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中积极吸纳百姓广泛参与,越来越多人吃上旅游饭,实现增收致富。
四是聚焦南疆“棋眼”,积极推动文旅空间结构优化。出台《南疆区域旅游发展规划(2023—2030年)》,打造南疆丝绸之路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南疆现有A级景区258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00余家,星级农家乐560余家。全疆旅游发展大会相继在喀什、阿克苏举办,“办一次会、兴一座城”效应突出。2024年,南疆接待乡村旅游游客4903万人次、收入238亿元,带动就业25万人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南疆基层,文艺演出“石榴籽”小分队、“流动博物馆”走进乡村一线,为培育南疆现代文明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统筹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生动展示新疆自信形象和开放姿态。联合央视打造《极致新疆》《史诗与长歌》等纪录片,央视春晚喀什分会场等在海内外好评如潮,让新疆成为更多人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旅游年论坛、国际旅行商大会等系列活动,近年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推介,深化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巡演在海外引发热烈反响。2024年,接待入境游客514.8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44.7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6%、174%。新疆成为国内外游客喜爱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促进文旅产业扩容强链提质增效,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创新举办文旅融合品牌活动,培育特色业态,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加快补齐涉旅基础设施短板,深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抓实旅游安全管理。落实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活态遗产、体验项目,更好发挥旅游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疆内外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深化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进一步讲好中国新疆故事,擦亮“新疆是个好地方”金字招牌。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
环球网记者:
古丽·阿不力木厅长,您好。我是环球网记者。请问新疆文旅融合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哪些具体作用?谢谢。
古丽·阿不力木:
谢谢您的提问。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文旅融合持续深入,文化活动常办常新、出彩出色,带动了疆内外各族群众在城乡和区域之间更大规模双向流动,为促进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提供了重要平台。“十四五”时期,援疆省市组织旅游包机(专列)740余架(列),超过百万疆外游客走进天山南北,与各族群众交流互动。新疆博物馆、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喀什古城、交河故城等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吐鲁番古丝绸之路、喀什古城、伊犁六星街等入选全国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
喀什古城、喀纳斯、六星街等景区街区吸引了一大批疆外游客变“创客”,与当地各族群众生活在一起,既促进了交流融合,也实现了个人价值。一列列“慢火车”成为游客进疆打卡的“网红列车”,成为文化润疆新的名片。博物馆“热”、非遗“热”、国潮“热”持续升温,全区博物馆纪念馆年均举办展览和宣教活动2500余场次、接待观众800余万人次,“新博文创”2024年销售额1700万元,土陶、艾德莱斯绸、桑皮纸等特色非遗通过旅游融入现代生活,越来越多人选择“把文化带回家”。各级国有文艺院团开展演出展览4.5万余场次、惠及5900余万人次,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22.4万余场次、惠及1.58亿人次,文艺演出“石榴籽”小分队、“流动博物馆”走进乡村一线,为培育南疆现代文明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活态遗产、体验项目,丰富活动载体,因地制宜培育“全季、全时、全域”的新业态新线路新品牌。打造深度互嵌式商场、集市、社区等场景,以景区街区、旅游民宿、农(牧)家乐、特色村镇等为重点,鼓励各族群众参与旅游服务和经营管理。发挥对口援疆的促进作用,拓展援受双方游客互送、产品互推、资源共享的路径,扩大援疆省市送客入疆规模。研究推出利好政策、奖补措施、促消费行动,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新疆特别是南疆观光体验、康养旅居。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中新社记者:
古丽·阿不力木厅长,您好。我是中新社记者。请问面对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新疆文旅在打造独特吸引力和提升游客体验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谢谢。
古丽·阿不力木:
谢谢您的提问,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一是持续完善文旅基础设施。优化旅游交通服务,构建“快进慢游”立体交通网络。持续加密铁路网,贯通天山南北大部分区域,通达疆内所有地州市,覆盖全疆82%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完善高等级公路网,14个地州市全部通高速公路,高速(一级)公路覆盖95%的3A级以上景区。构建“多进多出”航运体系,建成机场28座,支线机场互通航线121条,开通53条通达5A级景区所在地的航线。完善酒店民宿、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成星级酒店424家(其中五星级13家),近三年按照五星级标准建设酒店44家。加快推进“厕所革命”,新建改建旅游厕所2100余座。扩大通信服务覆盖面,新建和优化文旅场景3100余个基站,提升景区、风景道和公共文化场馆网络信号质量。
二是优化融合发展的服务环境。统筹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深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创新推行“微笑新疆”“文旅体验官”“同心护旅”等制度。下功夫治理旅游厕所、导游服务、强迫购物、不合理低价游等突出问题,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导游等从业人员培训管理,提升服务意识和能力素质。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强化安全监管,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健全完善景区预警、旺季包联等工作机制,夯实文旅融合发展安全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健全“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从机场、车站、酒店、景区旅游专线的整体线路建设角度统筹考虑优化交通配置,下功夫解决游客出行难点痛点。加快补齐配套设施短板,强化旅游厕所、休息区、标识标牌、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加大酒店、民宿等建设力度,升级游客服务中心等便民设施,推行智能导览等设备,打造吃购娱一体化的美食街、文化街、夜市等,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深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培育优质服务品牌,加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和舆情引导处置,持续规范文旅市场秩序。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新疆日报记者:
古丽·阿不力木厅长,您好。我是新疆日报记者。新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文物资源大区,请问自治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谢谢。
古丽·阿不力木:
谢谢您的关注。我们坚持把文旅融合与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文物游”“考古游”“博物馆游”,推动博物馆“热”、非遗“热”、国潮“热”。
一是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十四五”以来,围绕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管辖治理、多元宗教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重大课题,实施“考古中国”新疆重大项目77项,加快推动乌拉泊古城、克孜尔石窟、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都护府、伊犁将军府、西域都护府遗址群等重要遗址展示利用。
二是加强各类场馆建设。新建西域都护府博物馆、新疆非遗馆等30余家文博场馆,全区博物馆数量已达150家,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年均举办展览、宣教活动2500余场,“流动博物馆”年均巡展3000余场,惠及各族群众800余万人次。故宫厅、国博厅落户新疆博物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莫尔寺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疆历史文物精品展”“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展”等主题展览获国家级奖项。
三是将非遗通过旅游融入现代生活。培育21家非遗集市、250多家非遗展馆(展厅)、107家非遗工坊,打造“喀什民俗非遗主题游”“伊犁河流域多民族主题之旅”等一批非遗旅游线路产品,推动非遗元素有机嵌入旅游场景。“天山南北贺新春非遗年俗展”等非遗主题活动,推出《国宝里的新疆》《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等宣传片。
下一步,我们将聚力龟兹等重点区域,加强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利用。策划打造一批文物主题游径,推动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创建景区、纳入旅游线路,提高展览运营水平,发挥文化旅游社会教育功能。开发非遗旅游线路产品,培育更多非遗集市、工坊,丰富非遗场所传承展示、互动体验,办好非遗主题活动。实施旅游景区文化内涵提升行动,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华民族形象进城乡、进景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乡村旅游目的地。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新疆广播电视台记者:
赵良波书记,您好。我是新疆广播电视台记者。交通运输对文旅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问围绕“旅游兴疆”战略,“十四五”期交通运输在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谢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自治区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赵良波: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把交旅融合发展纳入了交通强国试点任务。这项工作2025年7月顺利通过了交通运输部试点任务验收,被交通运输部评为“试点成效突出单位”,在交通与旅游融合的关键领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突破性进展。
现在,我们新疆的铁路、民航、公路这些综合立体交通主干网已经基本形成,大家出门旅游的“快旅”线路也更畅通了。铁路方面,“三出疆、两环、两对外”的铁路网格局基本形成,贯通天山南北大部分区域,通达疆内所有地州市,覆盖了全疆82%以上的县级行政区。民航方面,国家多层次的航空运输体系越来越完善,形成了以乌鲁木齐机场为主,喀什、伊宁、阿克苏、库尔勒机场为辅,克拉玛依、吐鲁番等机场为补充的“多进多出”的进出疆通道。开通53条通达5A级景区所在地的航线,支线机场互通航线达121条。公路方面,高等级公路网也日渐完善,全区所有地州市都通了高速公路,108个县市全部通了二级及以上公路,98个县市通了高速(一级)公路,而且高速(一级)公路覆盖了95%以上的3A级及以上景区。
除了让大家“快旅”更方便,我们也在着力提升公路的旅游服务品质。比如对服务区的老旧建筑、公共卫生间、停车场进行了改造升级,现在全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全部建成了达标服务区,无障碍设施和充电设施也实现了100%覆盖。同时,我们还在继续做强独库公路、伊昭公路、S101、盘龙古道、布红公路、阿乌沙漠公路等六大网红公路的品牌影响力,打造阿禾等新兴网红公路。围绕阿乌沙漠公路、阜康服务区,持续打造沙漠公园、陨石科普馆等有新疆特色的公路旅游融合品牌。为自驾游客提供多样选择,让新疆的自驾旅游再火一把。
下一步,我厅将以构建“大交通、大服务、大融合、大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为目标,继续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深化打造“坐着火车”“开着汽车”“乘着飞机”游新疆的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和服务品牌,创新交通旅游产品,提升交通服务品质,建立“交通+旅游”一体化开发旅游,争取形成具有西部边疆特色的产业融合新示范,进一步推动全区交旅深度融合发展,为建设交通强国、谱写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工人日报记者:
祝贺香巡视员,您好。我是工人日报记者。请问今年商务厅在促进商文旅融合、扩大消费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务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祝贺香:
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自治区商务厅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强化政策协同、加强部门联动,出台提振消费行动方案、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确商旅文体健多元融合发展方向及重点任务,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办活动,搭建消费平台。加强与文旅、体育等多部门合作,开展“跟着演艺、赛事、影视、美食游新疆”等特色IP活动,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人气兴旺圈、消费引领区,整合政企银资源,推出380余项“吃住行游购娱”优惠礼包。举办“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第六届新疆电商直播节和新疆老字号市集,助力新疆优质品牌出疆。
二是强创新,打造消费场景。加快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建设,引进疆内首店品牌30余家,推动瑞幸咖啡、海底捞等知名品牌向地州市延伸布局,提高品质消费供给。举办冰淇淋节、咖啡节、烘焙节、美食节系列活动。会同文旅、铁路等部门增开银发旅游列车70列,为老年群体提供高品质消费体验。落实离境退税优化政策,新增离境退税商店35家。
三是优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培育乌鲁木齐、喀什、伊宁3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开展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工作。使用中央服务业发展资金6947万元,支持54个县域商业项目,促进城乡消费提档升级。评定第四批自治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6个,组织开展第三届自治区便民生活月活动,将商旅文体健资源要素串点成线,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抓好商文旅体健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落实落地。开展以“赛事+演艺+美食+住宿+文博场馆”为重点的服务消费季活动,举办冰雪火锅节等特色活动,指导各地打造一批影响力广、社交属性强、创意新颖的服务消费场景。
谢谢大家。谢谢。
兵团广播电视台记者:
叶海副局长,您好。我是兵团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自治区体育局在发挥“体育+”独特功能价值,更好带动旅游拉动消费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谢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叶海: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们立足新疆资源禀赋优势,坚持体旅文商融合发展理念,以“体育+”模式激活发展新动能,打造品牌赛事、培育消费场景、完善产业生态,有效激发了消费潜力,带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设施建设为基础,夯实体育消费支撑。截至2024年底,全区累计建成体育场地8.88万个,冰雪运动场地118个。吉克普林、可可托海等雪场已成为滑雪爱好者竞相打卡的“天花板”,这些设施不仅满足了群众健身需求,更成为促进体育消费的重要载体。
二是以品牌赛事为引擎,培育体育消费热点。今年将368项县级以上赛事列入自治区民生实事,精心培育“跟着赛事游新疆”消费新业态,我们着力打造中国环塔国际拉力赛、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哈密大海道摩托车越野拉力赛、乌鲁木齐马拉松等精品赛事活动,将体育“流量”转化为游客“留量”和经济“增量”。今年以来,全区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2.6万个,带动参与人数达216.4万人次,有效带动了交通、餐饮、住宿、文娱等全产业链消费增长。
三是以冰雪运动为突破,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整合冰雪资源、深挖冰雪文化、打造冰雪品牌赛事,探索走出了一条新疆冰雪发展之路。2022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两届自治区冬季运动会,配套冰雪嘉年华等文旅活动;精心组织举办“环阿尔泰山”冬季运动会、“一带一路·丝绸之路”行中国国际雪地排球邀请赛等精品赛事;开展覆盖全疆的群众性冰雪系列活动3000余场次、吸引320余万人参与;冰雪“冷资源”释放“热效应”作用明显。
四是以产业融合为抓手,拓展体育消费空间。积极组织和推动申请国家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项目,目前我区已有2地被纳入我国第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一是阿勒泰地区冰雪运动户外运动目的地,二是克州慕士塔格登山运动户外运动目的地,国家将予以重点支持。“十四五”期间,我们还打造了9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景区、5条精品线路、9项精品赛事、1个精品目的地,“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系列活动蓬勃发展,体育赋能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功能得到充分彰显。谢谢。
李强: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请大家继续关注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