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 近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组行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团场连队,最先感受且印象深刻的是兵团人火一样的热情。一股深沉而蓬勃的文明力量,让他们扎根于此、奋斗于此,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这股力量,源于理想信念的坚守,见于特色产业的振兴,融于志愿服务的温暖,更绽放在以文化人的润泽之中。
采访组看到,在一代又一代援疆人的接续奋斗下,昔日的戈壁荒漠早已换了新颜,被建设成了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兵团正以多元的实践,生动诠释着新时代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
善行义举,润物无声
文明的高度,蕴藏于社会的温度;文明的传承,赓续于温暖的坚守。行走在兵团的广袤土地上,一股蓬勃涌动、向上生长的文明力量随处可感。
早在2019年,由几名退休老党员组成的“小团体”——“夕阳红”老党员银发工作室在一师六团迎宾路社区初出萌芽,如今这支队伍已经拥有了31名成员,发展成了六团的一块文明招牌。80岁的老党员俞静芳奶奶就是这支“银发队伍”里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从上海来的知青,俞奶奶扎根兵团数十年,1995年退休后,“离岗不离休、退休不褪色”的初心促使她走进校园、社区,在传承红色基因、关爱下一代成长的道路上从未有片刻的歇脚。
俞奶奶告诉记者:“看到有的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或因为家庭变故,在本该花开绽放的年纪陷入迷茫,真是叫人惋惜,就想着尽我所能拉这些孩子一把。”于是,她走进学校,将法律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宣讲红色故事;她还主动融入孩子们的世界,像对待自家娃娃一样,用倾听化解心结,先后帮助27名青少年走出困境、重返校园,成了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jpg)
在边疆这片热土上,志愿服务从不会缺席。第十师北屯市的葵都义警救援队,始终秉持“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的信念,不畏严寒酷暑,不辞辛劳艰险,常年开展车辆救援、水域搜救、助学护考等志愿服务,多少次危急关头有他们的身影,多少片水域险滩驶过他们的车辙。“义”字当先,400名钢铁战士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公益守护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护者”的承诺。
.jpg)
在北屯,还有这样一支温暖的队伍——第十师北屯市阳光志愿者协会。近日,志愿者们走进养老院,用嘹亮的歌声送上问候,以精彩的川剧变脸绝活传递惊喜,更用一双双巧手包出饱含情意的饺子,为老人们带去欢声笑语与真挚祝福。
.jpg)
这些蓬勃生长的志愿力量,以其“公益为民、无私志愿”的信念与行动,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互助网络,让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文明新风在兵团这片边疆大地上强劲吹拂。
文化根脉,凝心铸魂
文艺润心,文化铸魂。文明建设,贵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一师阿拉尔市十六团老一营营部旧址完整保留了始建初期的格局,陈列着各类“珍藏版”老物件,通过复原历史场景、征集老物件、口述历史等方式,再现了援疆建设者们的青春岁月,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将上海知青的奋斗史诗化为沉浸式的红色课堂,成为集红色教育、文化体验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

第十师歌舞剧团“红石榴”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定位于“小队伍、大能量”,将舞台搭建在田间地头、边防哨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各族群众送去党的好政策、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各族群众“看得见、听得到、参与得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
.jpg)
让红色基因在春风化雨般的讲述中绵延赓续,让兵团精神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焕发光彩。记者看到的这些扎实而生动的实践,正逐渐成为传承红色血脉、弘扬奋斗传统的真实写照。理想信念教育不再停留于抽象说教,而是化作可感可知、触动心灵的具体叙事。这样的文化传承,不仅为新时代的文明建设注入了历久弥坚的底蕴,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特色产业,富民兴疆
文明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赋能,点亮文明未来。产业振兴不仅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民众福祉,也为更高水平的文明创建提供了坚实支撑。
享有“辣椒之乡”美誉的一师八团六连,连片的椒田绿意盎然,簇簇鲜红点缀其间,蓬勃的辣椒产业正焕发出无限活力。六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郑春介绍,我们积极引进适宜机械化采收的新品种,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转变了几年前辣椒产量低、采收成本高的困境,连队辣椒产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特色产业发展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推动了文明乡村建设。我们将继续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更多职工群众增收,进一步增强连队凝聚力。”郑春表示。
.jpg)
综观兵团的文明图景,从红色记忆的守护,到志愿服务的闪光,再到文艺轻骑的浸润,各项措施相互促进,共同绘就了一幅“信念铸魂、产业筑基、志愿添彩、文化润心”的文明建设全景图。这条植根兵团沃土、符合边疆特点的文明之路,正不断积蓄力量,让文明之花在天山南北绚丽绽放。(“文明中国”采访报道组:普韵乔 李雨浪)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