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疆举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七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塔城篇章”作介绍
11月12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七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塔城篇章”作介绍。塔城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阿依丁·托留汗,塔城地委委员、行署常务副专员薛桂强,塔城地委委员、统战部部长加尔肯·江布尔拜,塔城地委委员哈里别克·苏里坦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雪亮主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雪亮: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是该系列的第十七场,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塔城篇章。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塔城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阿依丁·托留汗先生,塔城地委委员、行署常务副专员薛桂强先生,塔城地委委员、统战部部长加尔肯·江布尔拜先生,塔城地委委员哈里别克·苏里坦先生。
首先,有请阿依丁·托留汗先生介绍情况。
塔城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阿依丁·托留汗: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向大家介绍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塔城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各项工作的具体举措与显著成效。首先,我代表塔城地委、行署,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向长期关心、支持塔城发展的各位媒体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的亲切关怀与坚强领导下,新疆经济社会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塔城地区正是其中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29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家园,塔城各族儿女于草原共牧、田野共耕、边境共守,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脉联结,书写了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深厚情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谋划和推进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这一主线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如今的塔城,民族团结已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成为这片土地最鲜明的底色。
围绕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我们以“五区建设”为抓手,凝聚人心、增进认同,全力打造“区强民富”的塔城。我们协同推进丝绸之路开发开放试验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宜居宜业生态优美全域旅游区、资源转化攻坚加速发展区、兵地融合发展边疆治理先行区“五区建设”,为塔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民族团结正是支撑改革发展的最坚实根基,各族群众共居一城、同为一家,携手擦亮了“各族心相连,产业共兴旺”的金字招牌。“十四五”以来,塔城发展交出亮眼答卷: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6.2%,从2021年的5.7%提升至2024年的6.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3%,较2021年提高3.5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提升至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塔额盆地的麦穗般饱满。塔城重点开发试验区先行发展区已吸引251家企业入驻,全疆首个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落地塔城,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塔城机场通航城市增至18个,塔城至乌鲁木齐火车运行时间缩短近5小时,区位优势与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聚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大花园中交相辉映、繁荣绽放。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让塔城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愈发鲜明。土尔扈特部东归驻防、达斡尔族和锡伯族西迁驻守塔尔巴哈台、军民协力收回巴尔鲁克山、从巴克图口岸接应东北抗联义勇军等事迹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塔城代代相传。今年8月16日至18日,2025新疆·塔城第五届手风琴文化国际艺术节成功举办,22个国家的5282名手风琴爱好者线下共奏《我的祖国》,成功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丝绸之路”塔城文学馆正式成立,王蒙、刘亮程等9位全国知名作家入驻。《石榴花开》《巴克图往事》《家园之恋》等作品相继推出,如同播撒在群众心间的“民族团结种子”,让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更加牢固。
深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创新实践载体,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打造了结亲联谊、互嵌式发展、辽宁援疆等特色品牌,建成锦裕五味里、榆柳巷等民族团结示范街区;在城乡规划、棚户区改造中融入中华传统建筑与文化符号,让中华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常态化开展“我和亲戚游家乡”、邻里“百家宴”等活动,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辽宁塔城一家人”行动,推动辽塔两地群众心手相牵。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结美满姻缘,民族团结之花在每一次问候、每一桌佳肴中悄然绽放,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关系不断巩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此刻的塔城,草原奶茶仍续着暖意,手风琴声里跳动着29个民族互敬互助的和弦——这里的每条街巷都充满共居共乐的烟火气,每一项发展成果都镌刻着各族群众携手奋斗的故事。
下一步,塔城地区将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更实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更暖行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贡献塔城力量!
我们真诚邀请大家走进塔城,亲身体验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浓厚氛围,我们在塔城静候各位的到来!
环球网记者:
您好,我是环球网记者。当下塔城地区正在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请介绍一下,塔城地区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实践与成效?
塔城地委委员、行署常务副专员薛桂强:
我们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其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近年来,塔城地区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从0到1”的突破成果,具体从以下三方面介绍:
一是锚定方向、系统布局,构建“5+2”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明确以矿产资源提质增效、新能源加速跃升、农畜牧业科技赋能、纺织服装延链强链、生物制造聚集发展为核心,以进出口扩产增能、文旅商贸品牌打造为支撑的“5+2”产业体系,全力建设“区强民富”的塔城。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3.4%。今年,凭借强劲发展势头,塔城有望成功跻身生产总值千亿元地州行列。
二是立足优势、全链突破,打造新能源产业增长极。塔城拥有新疆两大著名风区,风电年均有效发电小时数位列全疆第一,“十四五”规划新能源可开发总规模达8685万千瓦,目前已开发规模超2300万千瓦,今年将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依托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先行发展区,我们落地风电高端装备“碳中和”智慧园区、风机总装厂等项目,已形成年产能风机主机500万千瓦、叶片730支、风机塔筒400套、储能电池260台的规模,彻底实现新能源产业上游制造业“零的突破”,绿色发展基底持续夯实。
三是聚焦特色、抢占赛道,激活合成生物制造新动能。我们通过构建以生物材料、生物食品、生物医药为核心的产业生态,成功落地全疆首个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其中,新疆额敏隆惠源药业研发的2项国家级技术发明,填补国内相关产业空白。如今,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百花齐放,为塔城经济注入强劲新动力。
北京周报记者:
您好,我是北京周报记者。塔城地区民族团结底蕴深厚,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我们想了解一下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塔城地委委员、统战部部长加尔肯·江布尔拜:
我们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抓手,聚焦“进步”与“示范”两大重点,在机制、品牌、典型三个方面的做法如下:
一是建强机制、凝聚合力,筑牢民族团结“制度根基”。我们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机制,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先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9个、自治区级40个,地区连续两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其中,塔城市哈尔墩社区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其持续十余年的“邻里节”“百家宴”活动,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形成了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哈尔墩经验”。
二是创新形式、打造品牌,激活民族团结“文化纽带”。我们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为依托,采取“一县一品”“一点一品”的措施打造塔城特色民族团结品牌:一方面,深化辽塔交流等合作品牌,开展“好小区”“好家庭”等基层“微行动”,并推广“基层党组织书记当讲解员、民族工作干部做指导员”的实践模式;另一方面,培育典型事迹品牌,如乌苏市“摇床的故事”、额敏县“热心的马大姐”等,尤其是成功举办五届的新疆塔城手风琴文化国际艺术节,让手风琴成为联结各民族情感与文化的精神纽带。
三是选树模范、示范引领,传递民族团结“精神力量”。我们充分发挥63个国家和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22名模范个人的榜样作用,建成地、县、乡、村四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馆,编印《70年70人塔城民族团结故事汇》等本土教材。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沙勒克江·依明,十六年坚持在自家小院升国旗,并打造民族团结家庭展馆,让民族团结的种子代代相传,引导各族群众从榜样身上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日报记者:
您好,我是中国日报记者。医疗、就业、住房是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标尺,是老百姓关注的民生实事,塔城地区有哪些具体工作措施?
阿依丁·托留汗:
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理念,聚焦医疗、就业、住房、“一老一小”等群众关切实事,将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与团结动力,持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织密医疗保障网。“十四五”以来,我们从“强基层、优服务、降负担”三点发力,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7个,3个“千县工程”县级医院达三级服务水平,成为全疆首批基层老年友善型医疗机构全覆盖地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从2020年74元提至2025年99元。推出“一次挂号管三天”等便民举措,惠及群众226.76万人次,节省医疗开支482.74万元。
二是稳住就业基本盘。我们构建“融合协作、创业提能、保障兜底”的就业工作体系,一手抓创业以扩大就业总量,一手抓技能培训以优化就业质量,同时筑牢人力资源、资金支持、权益保障三大基础,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十四五”以来,塔城地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次,持续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是做实“一老一小”服务。“十四五”以来,养老服务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结合”的模式,护理型床位占比从35.2%升至68.7%;建成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29个、助餐点699个,完成465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托育服务通过用人单位办托、发展社区普惠机构等,机构数量增至59家,每千人口3岁以下托位数提至4.8个,让养老托育更暖心、安心。
四是升级住房宜居度。我们锚定“安居惠民”目标,从“扩供给、优环境、保安全”入手,目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6平方米。“十四五”以来,开工建设公租房47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3006套,较“十三五”分别增长39.4%、100%;改造棚户区3897套、老旧小区105个,惠及2.92万户居民,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改造目标;建设牧民越冬住房2229套、实施农房抗震工程2114户,城乡住房条件显著改善。
新疆日报记者:
您好,我是新疆日报记者。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塔城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近5年来,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情况如何?
薛桂强:
首先,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关注与支持。自2020年12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以来,我们始终聚焦“先行先试”核心定位,从政策赋能、产业集聚、通关升级、民生惠民四个维度发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以政策创新为突破,打造高效便利的营商环境。我们围绕企业发展需求,推行容缺预审、并联审批及“拿地即开工”模式,创新推行“代办帮办、容缺受理、清单告知”三项服务制度,行政效率大幅提升。截至目前累计入驻企业251家,为投资兴业筑牢软环境基石。
二是以产业集聚为核心,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口岸贸易及现代物流、国际农产品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4个功能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转型。自2023年首家工业企业投产以来,累计实现工业产值38.2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6亿元;工业年产值从2023年的6.05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7.36亿元,增长近3倍,2025年预计达60亿元,较2024年再增3倍以上。
三是以通关升级为抓手,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我们全力推进巴克图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集中查验场站、口岸能力提升等重点项目,口岸年过货能力从50万吨提升至300万吨;今年7月20日正式启用“公路口岸+属地直通”新模式,进一步畅通跨境物流通道。今年前三季度,巴克图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52万吨,累计出入境13.66万人次(同比增长73.92%),通关效率与运行能力实现双重跃升。
四是以民生惠民为导向,让开放成果惠及边境群众。作为全疆首个边民互市转型发展试点口岸,我们持续深化“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转型升级。2024年,边民互市进出口货量同比增长3倍,贸易额占全疆边民互市总额的80%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巴克图边民互市交易大宗商品11.11万吨(同比增长38.8%),货值5.31亿元(同比增长44.6%),参与边民6.97万人次,直接带动边民增收500余万元,让边境各族群众切实共享开发开放红利。
新疆广播电视台记者:
您好,我是新疆广播电视台记者,想了解一下塔城地区文化旅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加尔肯·江布尔拜:
今年以来,塔城地区充分发挥“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优势,以文化旅游为纽带,通过“文化浸润、节庆聚心、旅游联通”三大路径,让各族群众在共赏文艺、共庆佳节、共游美景中增进情感认同、凝聚思想共识。今年1-9月,全地区接待游客3450万人次(同比增长19.2%),游客花费236.2亿元(同比增长19.8%),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效持续显现。
一是以多元文化活动为载体,筑牢情感共鸣根基。我们聚焦文化惠民,让优质文化服务直达群众身边。开展“我们村的舞”“跟着音乐游塔城”等群众性文化活动450场次,直接惠及33.5万人次,实现文化服务“广覆盖、零距离”;同时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中,塔城优秀获奖节目《琴舞飞扬贺盛世》等3部作品赴疆内外展演35场次,歌舞剧《江格尔盛宴——映像・宝木巴》《印象乌苏-柳花情深》等精品剧目常态化演出。通过优秀文化作品的传播,以文化共鸣拉近心理距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
二是以节庆赛事活动为纽带,营造共居共乐氛围。我们以“油画塔城”旅游文化艺术季为核心,打造系列特色活动。举办“新疆·塔城第五届手风琴文化国际艺术节”“乌苏啤酒节”“沙湾大盘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开展塔城半程马拉松、第三届丝路集结赛等赛事182场,受益群众60万余人次。
三是以优质旅游体验为桥梁,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我们从“线路优化、品牌推广、服务升级”入手,推动旅游成为交流的桥梁。围绕“库鲁斯台草原+口岸+阿拉湖”推出9条跨境旅游线路,赴北京、西安、贵阳等地开展8场文旅推介,开展“油画塔城进北大”活动,不断提升“油画塔城·草原圣地”品牌影响力。同时,升级博物馆展陈、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并打造环塔自驾游、生态游、康养游等精品线路25条。丰富的旅游体验为各族群众搭建了交流平台,有效促进深层次交往交融。
兵团广播电视台记者:
您好,我是兵团广播电视台记者。塔城地区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持续发力,群众关注度很高。请问,塔城地区在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和提升办学质量方面,有哪些举措和具体成效?
塔城地委委员哈里别克·苏里坦:
近年来,塔城地区聚焦群众教育领域急难愁盼,以资源扩容、质量升级、队伍强基为核心抓手,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教育项目资金21.55亿元(同比增长1.79%);完善学生资助保障体系,投入资助资金4.58亿元,惠及学生71.35万人次,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一是基础教育优质普惠水平显著跃升,破解“入学难、择校贵”问题。我们把基础教育作为民生根基,以“扩优提质、促进公平”为目标推进改革。学前教育实现安全优质普惠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2.6%,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95.66%,双指标高位运行,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集团化办学实现基础教育全覆盖,通过城乡学校、强弱学校捆绑发展,有效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9.56%,通过分县(市)、分年度扩增优质学校资源,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让各族学生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
二是职业教育适配产业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产教融合、就业导向”新突破。我们紧扣地区“5+2”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强化资金保障与专业动态调整,围绕园区产业需求打造特色专业,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适配性。塔城职业技术学院实现“量级”突破,2025年与2020年相比,在校生规模从不足300人增至4668人,专业设置从4个扩展到21个,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超93%;成功实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零突破”,首次承办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并斩获28个奖项,为产业发展输送更多技能人才。
三是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显著增强,筑牢“教育提质、人才强教”根基。我们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撑,激活内生动力。实施“人才强师”工程,13人入选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培训项目;精准补充紧缺学科教师740人,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开展教研能力提升行动,承办全疆青少年阅读会、举办“千泉”大讲堂等教研赛事活动600余场次,72项课题获评自治区级精品课,同比增长42.3%,教师专业素养持续提升;深化“组团式”教育援疆,160名辽宁教育专家通过送教、专题讲座、精品示范课等靶向帮扶,定向提升塔城本地教师教学能力。
乌鲁木齐晚报记者:
您好,我是乌鲁木齐晚报记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请问塔城地区是如何平衡提升环境质量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
哈里别克·苏里坦:
塔城地区通过“治污、投入、守线”三方面发力,推动生态成果全民共享,交出了一份有地域特色、有民生温度的“生态答卷”。2025年1-9月,塔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疆排名中位列第一。
一是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以精准治污提升环境质量。“十四五”以来,我们深化工业污染治理、优化能源结构、加强扬尘综合管控,推动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95.2%提升至97.8%;强化流域与水源保护,51个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100%达标;严控土壤污染风险,农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
二是加大“硬核投入”,以基础建设筑牢生态根基。我们通过设施升级、能源转型、生态修复三大行动,夯实生态保护硬件支撑。“十四五”以来,污染处理设施方面,全地区县(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处理效能较改造前提升40%;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发展,今年年底可再生能源规模占比将超能源总规模75%;生态修复工程方面,完成12.8万亩人工(封沙)林种植、30.09万亩人工种草,治理2处煤田火区,可回收残煤40.24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6.8万吨,相当于种植了378万棵树,用实干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边疆落地生根。
三是坚守“生态优先”以刚性约束守住环境底线。我们以“美丽塔城”创建为核心,从“护绿、治污、惠民”维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刚性约束,划定108个环境管控单元,强化建设项目生态准入,坚决遏制高污染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进城乡生态建设统筹,打造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争创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创建基地,让生态美成为塔城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陈雪亮: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请大家继续关注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