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丨玛依努尔·尼牙孜:四十九载守护,照亮新疆女性健康之路

2025-10-30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苏璐萍

  10月24日,乌鲁木齐寒意渐浓。但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的专家诊室里,暖意融融。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玛依努尔·尼牙孜,正一如既往地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

  上午门诊,下午手术。这份坚守,从1976年自上海医科大学毕业,踏入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那天起,已持续了整整49年。

  回忆往昔,玛依努尔的目光沉静深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疆,尤其是农村地区,因观念封闭、医疗条件落后,许多南疆妇女对妇科疾病讳莫如深,导致宫颈癌高发,且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每次查房,看到被病痛折磨的姐妹,我心如刀绞。”那份痛,化作她坚定的誓言:“一定要蹚出一条防治宫颈癌的路!”

  为掌握前沿医术,玛依努尔两度争取“笹川医学奖学金”赴日深造,专攻妇科肿瘤,并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归国。

  “宫颈癌防治,关键在‘早’。”这句话她常挂嘴边,更是她半生践行的信念。2005年,她带着仅有的10万元启动资金,带领团队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于田等地,开展宫颈癌筛查。

  在村子里,玛依努尔和团队白天挨家挨户筛查,夜晚回到住所就着凉水啃干馕;偏远乡镇21时就停电,他们打手电继续工作;昆仑山北麓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他们裹棉被录入数据……环境艰苦,远超想象。最多时,团队5天内完成5000多名妇女的检查。

  “再苦再累,也不能漏掉一个患者。”他们挨家挨户走访,用真诚和专业打破观念“坚冰”。

玛依努尔带领团队深入和田乡村开展宫颈癌筛查。图/自治区人民医院提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国家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启动,新疆多个县市列入试点。玛依努尔团队积累的经验与数据,为项目精准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多年来,她和团队累计筛查36万余人次,建立新疆首个宫颈癌数据库,首次摸清当地发病基本情况。

  技术也在进步:从普通HPV和细胞学检查,到精准的分子层面筛查,准确率大幅提升。更让玛依努尔欣慰的是妇女健康观念的转变:“现在群众都知道宫颈癌可防,筛查工作没那么难了。”

  49载从医,2万多台手术,9000多例危重患者抢救……患者和家属见到玛依努尔查房,总会亲切地迎上前去。她们说:“只要看到她在,我们就安心。”

  恶性肿瘤手术平均3个多小时,普通手术也要2小时,她从中午站到晚上,用那柄小小的手术刀,为无数家庭托起希望。

  作为学科带头人,玛依努尔深知“授人以渔”的重要。她率团队破解多项妇科难题,主持26项国家级课题,创建宫颈病变三级诊疗体系,将科室打造成西北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她最看重的“成果”,是培养的56名硕士、博士。“除了理论学习、手术实操,还有科研。只有临床与科研并重,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我要求他们全面发展。”她对学生的培养,严格又无私。

  自治区人民医院妇科三病区副主任热孜婉古丽·吾布力从2009年硕士阶段师从玛依努尔,直至博士毕业,成长为骨干。“从病例收集、书写,到临床管理、治疗方案抉择、手术操作……老师每个环节都要求极高,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热孜婉古丽说,“她对每个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值得我们终身学习。我们也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如今,这些学生已成为新疆妇科领域的中坚力量,将老师的医德医术与科研火种,播撒在天山南北。

已退休多年的玛依努尔依旧坚守在医疗救治一线。马力克 摄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治区道德模范、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荣誉等身,玛依努尔说:“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属于整个团队。”

  展望未来,玛依努尔依然干劲十足。她带领的重点研发项目即将结题,目标是实现智能化阴道镜与细胞学诊断技术,并研发软件整合全疆数据。“我们要用人工智能录入检查结果,给出辅助诊断建议,让新疆各地州市都能用起来。”她计划继续推广宫颈癌精细化筛查,让基层医务人员掌握最新技术。

  在维吾尔语中,“玛依努尔”意为“明亮的月光”。从青丝到白发,玛依努尔如她的名字一般,以孜孜不倦的坚守、精湛医术和博大爱心,化作一抹清澈明亮的月光,温柔而坚定地照亮新疆各族妇女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