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昌吉10月29日讯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盖有军、通讯员王薇报道:不久前,昌吉市三工镇二工村棉花种植户蒋文刚在给自家的50亩棉田秋翻时,首先做的是利用秸秆还田机将棉花秸秆全部打碎,之后通过秋翻还田。而对于秸秆还田的好处,蒋文刚深有体会。
“我连续3年都进行秸秆还田,现在地越种越肥,今年棉花亩产达到了510公斤,不光棉花增产了,每亩地还能节省肥料费用35元。”蒋文刚说。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秸秆还田只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之一。目前,昌吉州九成以上的秸秆都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路径,转化为肥料、饲料、能源,甚至工业原料,最终形成了一条新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我们合作社有5台秸秆回收机,每年可回收秸秆约3万吨,每年的秸秆收割服务费就有400万元。”新疆睿鑫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李先锋介绍。
在昌吉市天予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秸秆加工厂区,堆积如山的棉花秸秆经过干燥、粉碎、搅拌、膨化、包装等多道工序,变为育苗基料、牛羊颗粒饲料和生物质燃料块。该公司总经理杨永清介绍,今年公司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已签订了10万亩棉花秸秆收购协议,预计年收储棉花秸秆2万余吨。加工的各种产品销往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地,销售收入可达3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500万元。
“我们全面进行秸秆综合利用,目的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升级,使秸秆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末端的简单利用,而是将其延伸到生产、加工、环保等全流程,通过不断转化,实现价值倍增。”昌吉州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李强华说。
据了解,去年,昌吉州共产生农作物秸秆358.97万吨,九成以上的秸秆通过“五化”路径实现转化。目前,昌吉州已培育20余家经营主体,建成20个秸秆收储运站点,形成年处理50万吨秸秆的能力;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5%,产业链产值突破1.5亿元。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