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
克拉玛依,这座在戈壁荒滩上因油而生、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城市,藏着一部用三代人的青春写就的奋斗史诗。
近日,记者走进这里,从老石油人的皱纹里、中年技师手上的厚茧中、青年工程师的眼眸间,读懂了石油精神如何跨越时空,在克拉玛依代代传承。
以冰为甲,用信念点燃荒原
克拉玛依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张“冰塔冰人”的老照片,总能让驻足者红了眼眶——那是1956年2月,黑油山二号井钻入地层500米时突发井喷,水柱呼啸着冲出井口,落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钻台上,瞬间将井架冻成巨型冰塔。
钻井工人们顶着刺骨的水柱冲上钻台抢修,当井喷终于被制服时,他们浑身裹着冰霜,帽檐下垂着几厘米长的冰柱,就像一群“冰甲战士”,但脸上却洋溢着比阳光还灿烂的笑容。
“这是真人真事!当年我们就是靠钢铁意志,跟荒原死磕。”站在照片前,新疆石油管理局原“三八”女子钻井队指导员吴淑华指尖轻轻拂过照片,记忆瞬间翻回至20世纪50年代。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由此宣告发现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此后,全国掀起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热潮。
1958年,新中国第一支“三八”女子钻井队在克拉玛依成立,钻井队由8个民族的42名妇女组成,担任指导员的吴淑华带着姐妹们一起打井。
最累的固井环节,50公斤一袋的水泥,她们肩上扛一袋、怀里抱一袋,在戈壁滩上小跑着往搅拌机前送。
“为啥要抱着水泥袋跑?”记者问。吴淑华眼眶一红:“新中国缺油啊!天上的飞机,地上的汽车都需要油,固井时晚一分钟,井就可能报废,不能让国家受损失!”
就是这份“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定信念,支撑着她们3年多时间里打出了80余口井。
以汗为墨,用苦干铺就通途
“每当听到《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就觉得浑身热血沸腾。”克拉玛依市政协原党组书记王新明谈及当年的油田建设经历,声音依然洪亮。
改革开放后,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原路桥公司担任经理的王新明,曾带领职工修筑连通火烧山、彩南、石西、陆梁等地的多条油田公路。
其中,最让王新明难忘的是1992年修筑彩南11井至滴西1井的沙漠公路。
滴西1井坐落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70公里的路,要推平410座沙丘,土方量达230万立方米。
盛夏的沙漠,地面温度飙到60多摄氏度,工人们白天顶着烈日作业,晚上伴着沙尘睡觉,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没人喊苦,没人退缩。
一条条“沙漠公路”向远方延伸,准噶尔盆地千里探区被串联起来,百里油区里,“磕头机”连成了线、铺成了片。
随着探区扩大,更多油气井需要运维。1994年参加工作的陈其亮,至今还记得初到新疆油田采油二厂工作时的情景。“那时候,不管刮风下雨,每天要抱着本子跑现场,抄每口井的压力、温度等数据。”陈其亮说,工作之初,最大的愿望是不用两条腿跑路,能骑上电动车巡井。
如今,在采油二厂工作了31年的陈其亮已是首席技师,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31年来,陈其亮手上不仅磨出了厚茧,也磨出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质量控制成果,为油田节省费用超亿元、增油数万吨。
像陈其亮一样的第二代石油人,就像戈壁上的红柳,把根扎在井场,把光热留在油田。
以智为翼,用科技续写新篇
“以前跑一口井得花半天时间,现在只需轻点鼠标,井场实时画面、生产数据全都跃然屏幕上。”在采油二厂中控室,2008年入职的伍燕注视着屏幕上的数据,语气中尽是感慨。
伍燕亲历了油田的“数字化蜕变”。自201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A11物联网示范工程启动以来,自动化数据逐渐融入一线生产日常。
截至目前,采油二厂已完成上万口油水井的物联网覆盖,一线员工数量减少30%,“靠两条腿跑现场”成了岁月里的老故事。
比伍燕更年轻的阮思雅,2020年踏入正经历数字化浪潮的采油二厂。她形容现在的中控室如同油田的“智能大脑”,它不仅能够实时接收数据,还可以自动预判故障。
“我们正从自动化逐步迈向智能化。”阮思雅说。
如今,采油二厂的生产方式已从被动应对问题转向主动预防隐患。被称为“油井华佗”的技术人员在出发前就已明确所需工具,彻底告别来回奔波、徒劳往返的困扰。
新疆油田的数字技术,为克拉玛依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克拉玛依已建成1.7万P(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的计算速度)算力规模,居全疆第一。从“戈壁油城”到“算力新城”,这座城市在石油人手中,又一次变了模样。
70年来,三代石油人“接力奔跑”。第一代石油人用信念扛住了荒原的凛冽,第二代石油人用苦干铺就了发展的路基,第三代石油人用创新打开发展新天地——他们的名字或许不同,但血脉里流着同样的热血:为祖国、为家乡,敢闯敢拼、永不停步。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