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范琼燕
10月22日18时,冬兰的直播接近尾声。屏幕里,她笑容温婉,手持精美的桌旗,分享着自己的创业故事与非遗情缘。“下周会做一场‘非遗+文旅’刺绣马甲直播,带大家沉浸式体验非遗和文旅的融合之美。”她话语间满是对事业的热爱。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41岁的新疆兰派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冬兰,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曾是软件工程师,远赴日本工作生活过5年多。2014年回到家乡创业,以锡伯族刺绣为媒介,10多年里带领370余名各族妇女用指尖技艺编织幸福,带动更多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不久前,冬兰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小时候,冬兰的衣服、鞋子上都有姥姥或母亲绣的锡伯族刺绣图案。在她的童年时光里,刺绣承载着浓浓亲情。
“在国外漂泊时,特别想家、想祖国,那时就会想起家乡的好东西,想起喜欢的刺绣。”冬兰说,当时刺绣是她思乡情的怀寄。
2014年冬兰回国创业,毅然放弃了专业对口的工作,投身锡伯族刺绣传承。
“我看到家乡的锡伯族刺绣面临失传的状况,就决定要做点什么。”冬兰说,将来,不能让后代只能在博物馆欣赏锡伯族刺绣技艺。她深入研究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资源,决定从挖掘、保护和利用锡伯族刺绣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做起,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
冬兰深知,传承锡伯族刺绣离不开人才支撑。她把公司开在乡镇,建在村民家门口,方便周边群众学习和就业。她挨家挨户走访,动员当地的年轻人尤其是妇女走出家门学习刺绣技艺。
“想让更多女性从家里走出来、拥有自己的事业,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冬兰的话语坚定而有力,女性稳定就业、转变思想,对家庭影响深远,刺绣对她们而言是美丽事业。
如今,冬兰的公司已有20名员工,包括汉、维吾尔、哈萨克、锡伯4个民族,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锡伯族刺绣事业拼搏。
冬兰还大胆创新,发挥软件工程师的特长,自主研发电脑绣花制版软件,并整理了上万条纹样及原创图案形成刺绣数据库。“锡伯族刺绣原本是手工技艺,难以形成市场化规模。”她解释道,所以要双管齐下,既要传承老艺人的技艺,也要给锡伯族刺绣装上科技“翅膀”。她利用软件开发优势,研究针法,将“指尖技艺”转化为“鼠标操作”,实现锡伯族刺绣初步数字化转型。
“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学手工刺绣,但对电脑操作感兴趣。”冬兰笑着说,开发了软件,让他们能在电脑上用鼠标“飞针走线”,这样能让锡伯族刺绣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为其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冬兰的创新不仅提高了刺绣效率,还让刺绣作品更加多样化、时尚化,深受市场欢迎。
冬兰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多场次,帮助3000名妇女学习手工刺绣,为200余名妇女解决了就业问题。
一些农村妇女不会操作电脑,对电脑绣花制版软件一窍不通,冬兰每天早晨抽出1个小时的时间,给妇女们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学员具备计算机操作基础后,她又聘请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和设计师授课,与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开展培训。
在冬兰的公司,民族团结氛围浓厚。她倡导各族员工结对子、交朋友,同吃一锅饭、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绣针绘同心、铺就幸福路。
冬兰还带领团队为青少年、困难妇女、残疾人群体及低收入家庭提供爱心服务,开展志愿活动500余场次。
当地农民郭元花因车祸右腿高位截肢,冬兰发现她对刺绣有兴趣,便鼓励她学习手工刺绣。经过系统培训,郭元花重拾生活信心,不仅依靠刺绣增加了家庭收入,还成为锡伯族刺绣技能培训老师。
绣针穿梭、绣线舞动,传递的是信心和希望。冬兰说:“我愿做民族团结的‘一滴水’,融入各族群众携手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的壮美画卷中。”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