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jpg)
10月19日,小朋友在新疆动漫节上和卡通人物互动。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汤永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精致玩偶、特色周边琳琅满目;历史人物与当代故事借动漫焕发新生;青年创作者以创意为笔,绘就动漫世界的万千角色……第三届(2025)新疆动漫节现场,一股“动漫热”正悄然浸润生活——这里既是年轻人追捧“谷子”、寄托热爱的潮流舞台,也是新疆故事跨越时空、直抵人心的趣味载体。
从历史人物的生动演绎到当代故事的细腻呈现,从本地IP的持续深耕到科普内容的趣味表达,动漫为新疆多元文化注入新活力,也让更多人看见新疆文化的厚重与鲜活。它正成为新疆故事的“青年译者”,展现出兼具文化厚度与传播广度的当代生命力。
“谷子”升温:
当热爱照进现实
“这是第二次来新疆动漫节了,一年比一年丰富,一年比一年有趣!”10月19日,张鹏祥与好友穿行在热闹的展厅,在各个展台前流连,并用手机记录琳琅满目的展品。作为一名二次元爱好者,他在这里总能发现新的惊喜。谈到心爱的“谷子”,他说:“它能提供很高的情绪价值,就好像我喜欢的角色真的突破次元壁,来到我身边。”张鹏祥眼中闪着光——这些精致小物件是情感的寄托,将屏幕中虚拟的热爱转化为可触摸的现实。
动漫周边被年轻人亲切地称为“谷子”(源自英文“goods”的音译),已成为青年群体表达热爱、构建身份认同的潮流符号。
动漫节上,“雪怪阿乐”的摊位前总是围着不少人。白绒绒的外形配上红扑扑的脸蛋,形象可爱喜人。自2018年推出以来,围绕“雪怪阿乐”开发的周边产品越来越多,持续受到大众欢迎。
松塔文化产业发展(阿勒泰)有限公司总经理阿尔斯别克·努汉介绍,去年团队在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开设“雪怪阿乐”IP文创实体店,销量不错。“今年推出的盲盒系列也广受欢迎。明年我们计划推出线上动漫作品,进一步拓展这一IP的内容维度。”他说。
漫步展区,不少熟悉的新疆动漫形象如“哦猴”“柯小驼”“社科小伊”等,以其鲜明地域特色和亲和力赢得观众喜爱。阿尔斯别克表示:“我们创作者希望传统文化能在二次元语境中焕发新生,通过可爱的‘谷子’,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加多彩立体的新疆。”
叙事破壁:
让新疆故事直抵人心
本届动漫节涌现的大量佳作中,《左宗棠西行记》《张骞归来》《林则徐在新疆》等系列作品,以严谨笔触还原史实,又以生动叙事演绎——晨曦微露,边城轮廓在光影中渐显,一位老者登楼远望,目光所及是广袤的新疆大地……历史题材动画《左宗棠西行记》播放屏幕前,围满驻足观众,有人举起手机记录片段,有人轻声讨论剧情,热闹中透出对历史故事的好奇与关注。
“妈妈你看,动画里的左宗棠爷爷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初中生古丽皮娅·艾则孜站在屏幕前,饶有兴致地和家人讨论。画面中的左宗棠不是严肃形象,而是带着几分执拗的白胡子老爷爷,正是接地气的刻画,让他保护国家的决心显得无比真实。古丽皮娅还不时转头为家人补充:“这个片段和我们课本里写的一样。”对年轻观众而言,这种人格化、生活化的处理,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立体。
新疆动漫的叙事视野并未止步于历史题材,《万桐书》《西部瓜王吴明珠》《库尔班校长有办法》等作品将目光投向新疆的当代故事。这些作品以多元化艺术手法,让扎根这片热土的奋斗精神与人文情怀奔涌流淌,跃然于屏幕与纸面。
在这一脉络下,《沙之春秋》3D系列动画展现出另一种“破壁”尝试。该片以生动影像语言讲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锁边“合龙”背后的动人故事。在尊重真实事件框架基础上,突破传统写实风格,塑造出更具艺术表现力的动漫角色,通过细腻刻画人物情感羁绊与命运抉择,深入呈现治沙工程中的人文精神。
新疆三言一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文荣介绍,这部与新疆大学合作的作品,既是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也代表新疆动漫的更大雄心,“我们希望作品既能扎根新疆,也力求在审美与叙事上与主流商业市场接轨,让更多海内外观众看见新疆的多元面貌。”
这种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期待,在“漫话社科 融合发展”创新沙龙上形成业内外共识。新疆动漫产业协会会长郭毅表示,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自然人文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未来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具备当代传播力和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让新疆故事通过动漫形式生动走向世界。
青春赋能:
用创意连接未来
“大圣,大圣,你慢点……”“哪吒,你在哪里?”本届动漫节主舞台区,“声入人心”国漫配音秀点燃全场。新疆艺术学院师生以饱满声线、精准情绪,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国漫片段注入新活力,让老作品焕发青春感染力。参与配音的大学生张华森说:“我们不只是配音,更是与热爱的角色对话,同时也格外珍惜课堂所学与实践结合的机会。”
在动漫节各个角落,青年创作者正以多元视角和创新表达,为新疆故事传播注入新活力。他们扎根现实、连接传统,让新疆故事在青春创意与灵动表达中焕发别样光彩。
新疆师范大学团队创作的《北斗守护的星空牧场》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该绘本以细腻手绘展现牧民运用北斗卫星放牧的现代图景,在科技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该校研究生张翼介绍,绘本自今年2月立项后,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积累素材,最终以跨专业协作完成创作。手绘组还原草原光影与牧民日常,设计组规划版式装帧,此外还特别设计了6款主题书签。“不同专业的同学将各自特长凝聚在一起,把对新疆的理解与热爱融入到绘本中,大家在一起工作是最开心的事。”张翼说。
与此同时,多所高校的青年团队以各自擅长的方式积极参与这场文化盛事。喀什大学的2D动画《高台人家》、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的系列绘本《新疆70年变形记》、新疆科技学院的3D动画《小塔的奇幻漂流》等作品,均从青年视角出发,用画笔勾勒时代变迁,以动画讲述地域故事,共同展现新疆丰富多元的文化面貌。
在创新表达的另一维度,新疆日报社(集团)的手绘AI动画《昆仑小小英雄传》,以童心为窗展开昆仑奇遇。该动画讲述昆仑山脚下的云骥、萨比尔与阿娜尔,在神秘小猫“噜噜”引导下步入仙境,用孩童视角感受神话脉动,充满想象力与探索乐趣。
此外,一批紧扣社会需求的科普动漫作品也展现了青年视角的传播优势。阿勒泰地区社科联的《跟着“福宝”探秘乌伦古湖冬捕》生动解读冬捕文化;自治区疾控中心的《砰咔嚓不许动,我不想生病!》以轻松方式普及健康知识。这些作品以青年审美为切入点,让知识传播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