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苏璐萍
10月13日清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长江路街道牛奶巷社区,烤馕的香气在巷道间飘散。社区二楼的共享教室内,手工老师王昕清点彩珠丝线,静候学员的到来。这些细碎温暖的画面,开启了牛奶巷社区居民们平凡的一天。
牛奶巷社区是老社区,曾面临设施老化、服务单一等问题。社区党委通过探索“幸福友邻+”工作法,不仅改变了社区面貌,更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以前,牛奶巷社区办公场所功能单一。长江路街道党工委秉承“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原则,对2480平方米办公空间重新规划,全力打造长江路街道邻里中心。
过去无人问津的角落,如今成了居民每天的打卡地:青少年在“你好·科学”科普馆体验航天主题的互动项目;文艺爱好者在“墨香居”书法室切磋交流;老年人在“晚晴康养”休闲室接受理疗咨询;“童趣童绘”绘本馆与“娃娃家”游乐场则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通过“一室多用、错时使用”的精细管理,这里真正成了居民愿意来、喜欢来的“第二个家”。
阵地建好了,如何聚人气、活起来?社区党委副书记彭欣深信“高手在民间”。社区着力发掘居民中的能人贤士,让他们从“独行者”变为“领头雁”。年逾八旬的书法家王金堂和张国柱老人牵头成立金堂韵志愿服务队,常年为居民送春联、举办假期公益书法班。文艺骨干王新萍统筹24支队伍、400余人的银龄俏文艺志愿服务队,让社区“春晚”年年有新意。
为激发更广泛的参与热情,邻里中心推出“积分+商户联盟”机制。居民通过志愿服务、建言献策积累积分,可在60余家联盟商户享受优惠,如30积分兑换简餐、50积分享受口腔检查服务。今年以来,已有百余位居民、商户通过积分享受到兑换日用百货、健康服务等实惠。
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是为民服务。邻里中心紧盯“一老一小”两个关键群体,将服务做到居民心坎上。针对独居、高龄老人较多的状况,依托同心缘帮扶支队开展结对子关爱行动,不仅送米送油,还组织老人参加观影、K歌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邻里中心还固定开展“邻里健康日”义诊活动,把专业医疗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通过社区组织的手工串珠培训,在家就能做订单,时间灵活,轻松解决孩子午餐费。”居民张莹颖说。在批发市场经营袜子店的周鑫也表示:“不耽误看店,还能贴补家用。”社区联合企业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不设门槛、不收押金,居民学成即可接单。目前已有132名宝妈、商户参与,累计完成手工订单超2000件。
牛奶巷社区将原有棋牌室升级为“齐议厅”,设置“心愿树”和留言本,已收集200多条居民建议。通过“1246”微治理模式,高效解决路灯不亮、管道维修等90多项诉求。
“现在如果路灯坏了,议事会一开,三天就修好了!”教育局小区居民孙疆感慨。今年以来,社区召开议事会30余次,老旧小区改造满意度达95%。
这里更成为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的平台。在邻里中心负一层文化活动中心,追梦舞蹈团团长龚淑珍、舞蹈老师董燕正和姐妹们跳着欢快的舞蹈,小朋友则有板有眼地学唱京剧,各族居民亲如一家。“以前我们在广场练舞要看天气,现在社区提供固定场地,还组织登台表演,大家特别珍惜。”龚淑珍说。
今年,在沙依巴克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社区与相关企业、慈善基金会合作,依托7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进一步规范公益流程、拓宽资源渠道。目前,社区已组建23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普法宣讲、健康义诊、便民维修等活动。
“我们探索‘幸福友邻+’工作法,希望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真正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用贴心服务凝聚人心,用丰富文化构筑和谐家园。”长江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白净说。
如今的牛奶巷社区,正让陌生邻里变成亲近家人,让老旧小区焕发时代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