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5年来,新疆各族儿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刻下了奋斗的印记,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回望“十四五”,展望“十五五”,新疆各族人民信心百倍,豪情满怀,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锚定中央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
即日起,石榴云/新疆日报开设“奋进的新疆·我们的‘十四五’”专栏,与读者共同回顾“十四五”期间新疆经济社会各领域建设成就,凝聚起奋力推进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石鑫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复兴伟业,催人奋进。
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收官的脚步愈发临近,天山南北早已铺展欣欣向荣的壮阔图景,以实干作答时代命题,以担当彰显使命荣光。
“十四五”时期,新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锚定中央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凝心聚力、久久为功。如今,这片雄踞祖国西北,占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疆域呈现出经济提质增效、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的良好局面。
战略锚定:在国家大局中找准发展坐标
金秋十月,“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正式发布,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榜上有名。这一源自新疆的生态治理创新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这是新疆立足全局、服务大局的生动注脚。
五年来,新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面临新机遇,要有新作为”的殷殷嘱托,以更加强烈的政治担当、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更加自觉的改革精神,锚定“五大战略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蝶变。
展开时间轴,更见向上生长的力量。
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新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983.65亿元,为五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2万亿元大关,发展步伐愈发稳健有力。
从成为可调出粮食量最大的产销平衡省份,到棉花生产独占鳌头;从“疆电外送”点亮22省区市,到“西气东输”保障东部能源安全;从“疆煤外运”量持续攀升,到外贸增速连续多年领跑全国——新疆以年均8.71%的GDP增速(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这五年,新疆把握“稳”与“进”的辩证统一,筑牢发展与安全“双底座”:稳定红利持续释放,引进区外到位资金从2021年的5429.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355.26亿元,增幅高达72.3%;各类经营主体由214万户增长至259.47万户,增长21.25%,市场活力竞相迸发。
这五年,新疆坚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谋发展,加快构建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油气、煤炭、矿产和新能源“3+1”重点领域,坚持“向地下要效益”与“向科技要突破”并举,全力推动新疆由“资源大区”向“产业强区”“资源强区”稳步迈进。
这五年,新疆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从内陆“末梢”向开放“前沿”转变。进出口总额连续3年跨越千亿元台阶,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并加快建设,一列列中欧(中亚)班列搭建起连接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黄金通道。
……
无惧风险挑战,把握发展机遇,新疆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新的伟大目标持续奋进。
首要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图景
年初,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地下10910米处完钻。这一壮举,标志着我国深地钻井工程已迈入“万米时代”。
年中,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送电,作为第三条“疆电外送”直流大动脉,它将西北清洁能源送往巴山渝水,而“疆电外送”量已连续五年突破千亿千瓦时,照亮全国半壁江山。
9月,准东开建我国最大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
……
大项目接连落地,新突破持续涌现。新疆始终将资源禀赋作为发展的“最大底气”,以激活资源优势为抓手,在“培育新动能”与“更新旧动能”的协同发力中,让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愈发绚丽。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更是新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五年来,面对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叠加的复杂形势,新疆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让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粮食生产实现从“自给自足”到为“国家粮仓”作贡献的责任进阶:“中国碗”里装了更多“新疆粮”;棉花产量创历史新高,形成“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的全球产业格局;智慧农业、节水农业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工业经济实现“集群崛起”的能级跨越:油气产量当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原煤产量增速连续四年领跑全国,新疆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千瓦的省份;2024年工业硅、多晶硅产量居全国第一;风电产业实现规模化全链条发展,整机产能连续两年翻番。
基础设施实现“十网畅联”:“钢铁巨龙”在天山南北纵横驰骋;高速公路内畅外联,国省干线纵横交错,农村公路进村入户,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疆的交通“蛛网”;机场数量领先国内其他省份,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面向中亚联通亚欧的国际航空枢纽作用更加凸显,“东西成扇、疆内成网”的航线格局基本形成。
……
“十四五”,新疆更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国企改革纵深推进,竞逐新质生产力赛道;“放管服”改革步步深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和田地区开展矿产资源领域“放权赋能”试点,效率提升55.8%……
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新疆坚决破除阻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步履所往前程锦,向高向新向未来。
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稳健运转,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中塔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联合实验室、天山实验室等“国字号”科研平台相继揭牌成立,创新体制机制不断落实,让新疆成为人才集聚的热土。创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爆发式增长;高层次人才带着智慧和梦想奔赴而来,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在天山南北乘风起势。
民生为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十四五”以来,新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2024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比2012年分别增加23801元和12551元。
“以前我围着锅台转,现在订单接不完,最近又全款购买了一架新的农用植保无人机,日子更有盼头了。”英吉沙县色提力乡托万霍依拉村村民努日曼古丽·喀斯木的感慨,道出了新疆百姓通过就业实现人生蜕变的故事。2023年,她参加村里组织的无人机驾驶员培训,成为英吉沙县首位持证“女飞手”,如今靠着植保服务,年收入大幅提升。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疆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48.32万人,区属高校应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2.18%。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是各族群众最朴素的期盼,也是新疆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五年,新疆全面推进15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实现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全覆盖,连续多年实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工程,建成103个县域医共体,远程诊疗覆盖所有乡镇,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广袤乡村也在经历美丽蜕变——99%的自来水普及率让清泉流入千家万户,63%的卫生厕所普及率和90%的生活垃圾处置率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面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这五年,新疆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天山南北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与百姓富相融合的美丽画卷。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好——2024年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提高至79.7%,“开窗见蓝、推门见绿”成为各族群众的生活常态。
从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到持续推进煤改电工程;从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到破解“新疆不包邮、不发货”难题;从推进“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到优化政务服务——新疆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在一件件“牵肠挂肚”的民生实事中,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才有意义。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才有动力。
今年8月,新疆“十五五”规划编制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启动,1个月内收到数十万网友建言,民智汇聚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回望“十四五”,新疆豪情满怀;展望“十五五”,天山上下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疆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