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社区居住着17个民族,居民低收入群体多、就业困难人员多……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构成复杂、不好管理的社区,在此居住的各族居民却将其视作最踏实的港湾。
10月16日上午,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骑马山街道西盛社区主任赵俊杰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参加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发言。他说,社区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归功于近年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工作,不论做什么,社区干部和各族居民都齐心协力。
西盛社区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其中,西城康居苑小区居民大多住的是保障性住房,低收入人群占比高、关爱对象基数大、居民就业竞争力弱。
“那时候一提起就业就头疼。”赵俊杰说,办公桌上那本西城康居苑小区就业台账曾是他最不愿翻开的记事本,辖区内失业人员超300人。
为了让各族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日子好起来,他和同事们一步步蹚出一条就业创业促发展之路:搭建“零工驿站”服务平台,每天在社区微信群里推送用工信息,从超市理货员到小区保安,岗位精准多元;在社区办起街办工厂,请来专业技能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人大代表等,免费教大家手工艺品制作、缝纫、烘焙、电商运营等技术……
在社区街办工厂里,古丽姐姐裁缝铺是个暖心角,这里采用“低偿+公益”模式,既帮居民增收,又为困难群体提供低价缝补服务。
80岁的陈兰英坐在缝纫机前,手指灵活地推着布料,旁边的阿依古正拿着软尺,认真地跟着学量尺寸。陈兰英退休后总觉得“老了,没用了”,社区知道她有裁缝手艺,特意把她请来当师傅,如今她和阿依古已成为社区居民缝缝补补的“贴心帮手”。
刺绣室里,居民阿米娜·巴拉提正低着头飞针走线。丝线在她指尖穿梭,很快就勾勒出一朵娇艳的花。谁能想到,两年前的阿米娜还是名全职家庭主妇。从简单的花朵到复杂的图案,阿米娜越绣越好,现在还不断接到刺绣订单。“上个月挣了2000多块,别提有多开心了。”阿米娜说,眼里满是对生活的期待,而她的变化,正是社区“就业一人,幸福一家”口号的最好印证。
在赵俊杰看来,就业解决居民“温饱事”,而文化能拉近各族居民的心。西盛社区里,国学班成了孩子们的文化乐园。
2018年,乌鲁木齐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驻西盛社区工作人员热依扎·木哈什工作时发现,小区近800名未成年孩子周末只能在楼下玩耍,缺少学习场所,于是在社区同事的支持下,她决心办个国学班,免费为孩子们教授知识。
没有场地,社区协调社区活动室;没有教材,社区工作人员一同熬夜整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两年时间,社区共举办了120余场国学活动。
“文化传承不是单向的,看着各族孩子在国学课堂里的变化,我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里发芽了。”热依扎说。
结束驻社区工作后,热依扎主动申请成为志愿者,把国学班开成周末课堂。社区党总支对接新疆职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组建起3支志愿者团队。如今,国学班每月都会举办传统文化嘉年华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快乐成长、自信展示。
“获得表彰是肯定也是激励。”赵俊杰说,将进一步推动社区各民族融合发展,拓展更多就业渠道、丰富文化载体、促进邻里互助,让各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团结故事天天上演,打造幸福社区,努力让大家心贴得更近、日子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