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山南北不仅进入丰收盛景,而且国庆、中秋假期,塔里木河畔瓜果飘香,古城街巷人声鼎沸,处处能感受到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天山南北以文旅融合为纽带,将壮美的自然景观、厚重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发展成就深度串联,满满活力书写着“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新时代答卷。不久前,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符合新疆特点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70年风雨兼程,实现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繁荣的历史性跨越。今天,站在新的时空坐标上回望,天山南北的沧桑巨变,既需总结其非凡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更需探寻通向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未来路径。
奋斗精神为新疆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自治区成立初期,面对百业萧条、百废待兴的艰难局面,党中央从全国调派大量干部、技术人员支援新疆建设。一批批热血青年响应号召,与当地各族群众并肩奋斗,在戈壁荒滩上建起绿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兵团建设,七十年代的工业布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九十年代开启的西部大开发,进入新时代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都为新疆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经济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地区生产总值从1955年的12.3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0534.08亿元,增长203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73亿元增加至2409亿元、增长1391倍;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粮食总产量仅110万吨,2024年粮食总产466亿斤,单产跃居全国第一;新型工业化迈上新台阶,油气当量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2025年上半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808.2亿元,规模创历年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8%。新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公路通车里程从1955年的8820公里增长至2024年的23.19万公里;铁路从无到有,2025年总里程达到9234公里;客货运航线从1955年的2条增长至2025年的611条,覆盖全疆70%的县级行政区,建成机场28个。以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空铁联运和高铁快运互为支撑的联通欧亚的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业已形成。
2012年以来,中央财政对新疆转移支付5.64万亿元,中央和国家机关、19个援疆省市、中央企业投入资金2350亿元,选派干部人才2.17万名,援疆力度之大、效果之好前所未有。无私奉献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为新疆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
繁荣发展为新疆各族人民带来巨大改变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新疆人口从1953年的478.36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2622.8万人;就业与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820元、19427元;截至2020年底,新疆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新疆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广泛深入,语言相通、情感相连、心意相融,文化润疆深入开展,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构筑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得到巩固提升。新疆森林覆盖率从1955年1.03%提升至2024年5.3%,70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7.2万平方公里,建成防风固沙林网1.8万公里,3046公里的世界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正式建成,边缘植被覆盖率提升至38%;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林长制、河(湖)长制落地生根,逐“绿”而行、向“绿”而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新疆生态系统得到整体性保护修复。
新疆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站在新起点,新疆的未来路径需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疆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锚定中央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凝心聚力、久久为功,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新疆“五大战略定位”是党中央赋予新疆在新时代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使命,持续推进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攻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旨在推动新疆成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支点。
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依托新疆自贸区,深化与周边国家在贸易、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推进中吉乌铁路等跨境通道,完善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口岸功能,形成连接中亚、欧洲的物流网络;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吸纳央企、国企及特变电工等本土企业集聚,建设统一大市场节点,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强化区域协作,推动新疆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发掘新疆油气煤风光电资源,加快油气勘探新能源技术突破,推动“油气+煤电+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强化棉花、粮食生产,推动种业振兴,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技术研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维护国家地缘安全的战略屏障——强化反恐维稳能力,统筹边境管控与民生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深化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构建区域联防机制。“桥头堡”“战略支点”“保障基地”“供给基地”“战略屏障”,字字千钧,确立高质量发展五大战略定位,印证着党中央对边疆治理的持续探索与不断完善,赋予新疆大有可为的历史发展战略机遇。
新疆未来路径需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国家“双碳”目标下,新疆潜力巨大。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统筹水资源管理;有序推进“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将生态劣势转化为绿色发展的优势;加强荒漠化防治,巩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成果,大力发展沙产业,实现治沙富民。
面向未来,新疆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新疆正从“通道经济”向“产业集聚”“开放枢纽”转型。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紧贴民生凝聚人心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四方合作”和科技援疆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持续改善民生、推进共同富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让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是新疆未来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地缘的多元性、资源的全面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决定新疆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战略空间。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和共建“一带一路”大布局,新疆需要怀揣梦想和创新再出发。(作者系新疆东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唐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