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植9000株 种出“吨半粮”

2025-10-11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通讯员 王雪洁

近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农场22连,种植户李登荣来到自家高产玉米地里,查看玉米的成熟度,心里盘算着收获的时间。沉甸甸的玉米穗将玉米秸秆压弯了腰,那随风摇曳的姿态,似乎在向人们诉说丰收的喜悦。

李登荣59岁。从2006年至今,他一直扎根玉米种植领域,如今已是奇台农场的玉米种植能手。

看着眼前的丰收图景,李登荣心里很满足。他捻起几粒玉米放进嘴里细嚼,判断着玉米的成熟度,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神情。

奇台农场水土光热条件优良,具备种植高产优质玉米的天然优势。但是,10多年前,李登荣种玉米可没现在这么自信。

“那时候不懂啥品种好、啥品种不好,别人种啥就跟着种啥,管理也跟不上,施肥浇水掌握不准‘火候’,一年忙下来,产量不高,收入有限。”李登荣回忆说。

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西部粮食作物增产增效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少昆,带领团队来到奇台农场开展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研究。团队在22连建立了试验田,李登荣家的玉米地恰好就在试验田旁边。

这些年,借助这一便利条件,李登荣跟着专家拜师学艺,专家怎么教,他就怎么干。从开春的玉米品种选择、播种密度调试、配方施肥把控,到夏季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管理,再到秋季的适时收获,李登荣跟着专家一步步学到了真本领。

“以前担心玉米种得太密会倒伏、不结棒,没想到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选用适合的耐密品种,并精准调控水肥,玉米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李登荣说。

经过多年试验探索,李少昆团队于2015年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攻关上取得重大突破,最终形成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该项技术模式以密植为增产核心,水肥精准调控为密植保障,系统集成了土地精细耕整、种子精准包衣、导航单粒精播、水肥一体化、精准化控与病虫害防控、机械精准收获六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

近几年,奇台农场应用这一技术模式,不断突破当地玉米产能瓶颈,多次刷新全国玉米高产纪录。2023年,奇台农场实现了玉米百亩连片种植亩均“吨半粮”的目标。

从一亩地种四五千株玉米到密植9000株,从亩产几百公斤到突破1600公斤,从“凭经验”种植到“靠数据”调控,通过应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李登荣成为了其中的受益者。

“去年,我种了65亩玉米,亩株数9000株,平均亩产达到1650公斤,实现了‘吨半粮’的目标,看今年的玉米长势,我预计能超过去年的亩产水平,这在过去可是想都不敢想啊!”李登荣说。

现在,在奇台农场乃至新疆广袤的田野里,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像李登荣一样,应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实现了种出高产田、收获高产粮的目标,也由此过上了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