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疆举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围绕“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指引,推动巴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介绍
9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围绕“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指引,推动巴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介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副书记、州长阿西克特;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常委,副州长鲁小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副州长巴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旅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简小东;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物局局长陈英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强主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是该系列的第九场,主题是: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指引,推动巴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副书记、州长阿西克特女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常委,副州长鲁小辉先生;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副州长巴岱先生;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旅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简小东先生;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物局局长陈英先生。
首先,有请阿西克特女士介绍情况。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副书记、州长阿西克特: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介绍巴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首先,代表巴州党委、政府,向关心支持巴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七十年砥砺前行,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新疆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伴随着自治区七十载沧桑巨变,巴州各族人民始终与党同心、与祖国同行、与自治区同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们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扎实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源头化解邻里纠纷做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县乡村三级平安创建率均达100%,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繁荣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我们持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润疆,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江格尔、赛乃木、焉耆花儿等2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五个认同”扎根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持续巩固。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我们始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党中央赋予新疆的“五大战略定位”,立足资源禀赋,有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油气生产加工、绿色矿业和新材料、纺织服装、新能源、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链链条化、集群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助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4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近17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们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围绕“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保安全”,谋划实施了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高速公路含一级公路覆盖所有县市,5条铁路连通疆内疆外,复兴号让巴州迈进“动车时代”;4个机场多线直飞,轮台机场年内通航,库尔勒机场已成为全疆区域航空次枢纽,“疆电外送”第四通道加快建设,环塔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即将合龙;城乡建设不断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率、城镇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提高,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邮站快递、通光纤宽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我们始终坚持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凝聚人心,扎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顺利完成,公共就业服务提质增效,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持续深化,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常态化开展,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9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各族群众的生活品质得到全面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们始终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污染防治和生态改善,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一体化保护修复,接力开展“三北”工程建设,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有序实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取得标志性成果,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中华生态版图增添了更多的巴州之绿。今天的巴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新征程,巴州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巴州各族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建设和谐、繁荣、幸福、美丽巴州,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中作出巴州贡献。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来回答大家的提问。
环球网记者:
感谢主持人,我是环球网记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我想了解一下,巴州在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阿西克特: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巴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争取人心的战略举措,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思想基础更加坚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好平台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开展“民族团结从我做起”行动,深入实施“旅游促进三交”计划,持续优化“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加强与河北省的结对共建,举办“我从新疆来·一路向北京”活动,推动近2000名疆内外各族群众跨区域参观学习、交往交流;组织4000名中小学生赴北京、河北等地开展结对活动,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加快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完善城镇规划、加强政策激励引导等方式,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二是抓好文化润疆,全面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长城文化博物馆、西域都护府博物馆等一批宣传教育基地,已成为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进“五个认同”的最生动教材。不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107个,创作推出《如果·马兰》《大唐烽燧》《楼兰九歌》等精品剧目,精心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滋养共同的精神家园。三是创新方式方法,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创新推出深化青少年“筑基”工程十大专项行动,分学段、立体式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堂思政课”,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八个一”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十个在一起”活动,巩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覆盖成果,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四是筑牢发展基础,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走向现代化。坚持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到增进团结、凝聚人心上。认真总结若羌县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经验,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兴产业、稳投资、促消费、强基础等工作,持续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在共同奔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各族群众心贴得更紧了、情融得更深了。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各项工作,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感谢主持人,我是经济日报记者,请问巴州在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阿西克特: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巴州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强州之基、兴州之本,围绕主动服务和融入中央赋予新疆的“五大战略定位”,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具有巴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一是巩固提升油气生产加工产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利用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优势,以乙烯、BDO、聚酯等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为重点,布局发展油气加工下游产业,加快实施乙烯二期、乙烯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聚酯涤纶长丝等项目,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加工基地。二是做优做强绿色矿业和新材料产业。深入实施战略性找矿行动,系统推进找矿勘查、开发利用、资源转化、产业培育等工作,结合若羌新城建设,延伸拓展矿业新材料产业链,加快实施“10大投产矿山、11大建设矿山”以及碳酸锂、化成箔等项目,推动绿色矿业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联动发展。三是延伸拓展纺织服装产业。围绕延伸前端化纤产业、提升中端纺纱产业、拓展后端织造服装产业,成立东华大学新疆纺织产业研究院,加快实施家纺面料和工装印染、涤纶纺纱等项目,补强染整、织造等中间环节,发展面料、家纺等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实现“纺、织、染、整、终端”全链条融合发展。四是持续壮大新能源产业。抓住用好自治区“疆电外送”第四通道建设和“十五五”新通道布局机遇,坚持风光水电、抽水蓄能、源网荷储、多能互补一体发展,同步拓展风机制造、光伏组件、动储电池等装备制造产业链,目前全州新能源已并网1079万千瓦,预计年底装机容量将达到1400万千瓦。五是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以现代种植、特色林果、规模养殖、精深加工为重点,延伸打造“10+N”农业全产业链,建成1个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6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发展水平,80%以上的农户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特色产业扩规增效、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更好发挥产业带就业、强支撑、促发展作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迎接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感谢主持人,我是中国新闻社记者,我想了解一下,巴州在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常委,副州长鲁小辉:
政务服务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软环境”,也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近年来,巴州始终秉承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主旨,围绕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切实打好提质增效“组合拳”,努力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便捷、更高效、更舒心。一是聚焦审批做“减法”,推动办事流程“去繁就简”。我们深入开展“减证为民”和“流程再造”,在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建设项目审批”“企业融资授信”等10个州本级特色联办场景,梳理发布标准化事项清单近3万条,整体精简材料约40%,缩减办理时间超过50%,减少群众和企业跑动次数80%以上,部分高频事项已实现“秒批秒办、立等可取”。二是聚焦联办做“加法”,推动受理模式“化零为整”。我们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科学设置“高效办成一件事”和无差别、分领域综合服务窗口,大力推进“跨省通办”“兵地通办”事项专窗协同,同步研发智能审批导办系统、制定联办规程和办事指南,推动网上办理率提升至76.2%、综窗受理占比超80%,努力让群众和企业“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三是聚焦体验做“乘法”,推动便企服务“直达快享”。我们更加注重“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一方面推动州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大厅,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实现全覆盖,组建县乡村三级帮代办队伍,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另一方面,推出180项“免申即享”“承诺告知”和“容缺受理”事项,“就近办、多点办、快捷办”已成为政务服务新常态。四是聚焦梗阻做“除法”,推动营商环境“阳光透明”。我们以力度、温度、精准度、便利度为标尺,完善闭环式民生诉求响应机制,“12345”热线等政民互动平台办结率和满意率持续提升。同时,着力从破除准入壁垒、强化要素保障等18个方面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通过建立“扫码入企”机制、规范涉企执法行为,让企业心无旁骛开展生产经营,切实为企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高效办成一件事”、行政权力下放和数智化赋能等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全力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智办”迭代升级,让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工人日报记者:
感谢主持人,我是工人日报记者,近年来,巴州在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副州长巴岱:
巴州是我国最早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的地区之一,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巴州焉耆盆地地处北纬43°黄金纬度,并且拥有天山融水和博斯腾湖的独特水土光热资源。自然禀赋赋予了所产葡萄酒色调丰富、香气馥郁、单宁细腻、回味爽润的独有特质。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早在2400多年前的汉代,焉耆盆地就有种植、加工葡萄的记载,汉唐时焉耆和且末葡萄已是著名的贡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20多年发展,已建成以焉耆、和硕、博湖3县为重点的酿酒葡萄集群,种植面积超新疆酿酒葡萄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全疆四大葡萄酒产区之一,也是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品牌打造成果丰硕,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产业链布局,年加工能力8万吨,培育了“天塞”“乡都”“中菲”“芳香”等一批具有一定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打造了西域酒乡探秘线、环博斯腾湖浪漫度假线等多条酒旅游精品路线。国际赛事捷报频传,近年来荣获国家级、世界级大奖1000余项,特别是在2025年第22届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中,焉耆盆地产区取得5银12铜的优异成绩,占新疆产区获奖总数37%、增长240%,标志着焉耆盆地葡萄酒品质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下一步,巴州将持续壮大葡萄酒主产区优势,以改进基地建设、优化产能结构、推广产区品牌、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广泛普及先进栽培模式,实施企业培优扶强计划,做优高附加值开发,探索推进分众化、定制化、品质化、特色化发展,积极拓展“酒庄+度假”“酒庄+康养”“酒庄+文创”等新业态,提供多元消费体验,营造引客留人环境,全力将巴州葡萄酒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走进“丝路山水·壮美巴州”,共品天山佳酿、共谋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新疆广播电视台记者:
感谢主持人,我是新疆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巴州在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什么成效?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旅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简小东:
巴州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围绕打响“丝路山水 壮美巴州”形象品牌,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努力将巴州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区,着力打造全国特色旅游目的地。我们以“设施更精良、景观更精美、体验更精致”为方向,坚持提升龙头景区、改造节点景区、发展特色景区“三管齐下”。多方筹资实施巴音布鲁克、博斯腾湖、和硕金沙滩、马兰军博园、轮台胡杨林等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全力提档升级尉犁罗布人村寨景区,充分发挥环博斯腾湖公路牵引带动作用,依托乌尉高速、那巴公路、巴音布鲁克机场等骨干交通工程打造北西南旅游廊道,全方位打造“快进慢游深体验”的引客留人环境。我们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丝路、楼兰、东归、马兰等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文化内涵。加强博物馆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持续推进以西域都护府博物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项目建设提升工程,巴州文化艺术中心即将建成投用,歌舞剧《楼兰九歌》在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华丽亮相,萨吾尔登表演、罗布淖尔舞蹈、焉耆花儿歌舞在景区常态演出,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不断深化融合。“十四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1.4亿人次,举办特色文旅节事、文艺演出、历史观展活动3000余场次。我们坚持深入开展“旅游+”“+旅游”系列活动,不断丰富拓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业态。精心打造环博斯腾湖水生态景观、沙漠胡杨景观等6条特色旅游廊道,实现精品景区串点成线;培育引入饮食体验游、休闲采摘游、花海观赏游、民俗特色游等乡村旅游业态,推出焉耆回民小吃、和静和硕蒙餐、尉犁罗布烹烤、博斯腾湖湖鲜餐饮等地方特色美食。同时,开发120余种旅游特色商品,推出库尔勒香梨、轮台白杏、若羌红枣等“巴州好礼”旅游品牌,68件旅游商品入选“新疆礼物”名录。我们坚持“最美的风景是人”理念,下大气力抓好旅游服务管理工作。专门出台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旅游厕所、导游服务、标识标牌、同心护旅”4个专项和“旅游餐饮、旅游住宿、自驾旅游、服务品牌、入境旅游、安全管理”6项提升工作,持续开展“黑点、黑车、黑导、黑社”专项整治和微笑服务行动,加快完善休憩驿站、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努力为来州游客提供优质高效体验和暖心便捷服务,让更多“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新疆日报社记者:
感谢主持人,我是新疆日报社记者,巴州拥有众多的遗址古迹,请介绍一下巴州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什么成效?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物局局长陈英:
巴州拥有12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疆12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巴州占四分之一,西域36城郭中有10处在巴州境内,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衙,丝路文化、楼兰文化、东归文化交相辉映,文物类型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是系统加强文物保护。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序实施,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591处、复查657处,“应保尽保”理念渐入人心。长城烽燧、石窟寺、古墓葬、文物建筑、革命文物保护等有力推进。深入实施文物平安建设工程,开展文物安全联合执法巡查,严厉打击盗掘古文化遗址、盗窃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田野文物安全防范体系,加大对不可移动文物巡查频次,文物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二是不断深化研究阐释。“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在巴州取得扎实成效,奎玉克协海尔、卓尔库特古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出土的纸质文书、木简、织锦、骨器、铜器等考古实物,进一步印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新疆篇章,进一步实证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进一步见证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三是积极推进传承利用。全州博物馆(展示馆)达16家,免费开放率超90%,今年以来开展1200余场教育活动,接待观众80余万人次。马兰红山军博园等革命纪念场馆和革命文物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七个星佛寺遗址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米兰遗址、卓尔库特古城列入自治区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为公众近距离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重要场所。《巴州文物说》《文物话巴州》《遗址说历史》等新媒体短视频广受好评,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促进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充分发挥考古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乌鲁木齐晚报记者:
感谢主持人,我是乌鲁木齐晚报记者,我想了解一下,巴州在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巴岱:
巴州地处南疆塔里木河中下游、罗布泊东灌风区风口,处于风头水尾位置,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近13万平方公里在巴州境内,州党委、人民政府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重要责任,以沙漠锁边、绿洲连片、生态良好可持续为主攻方向,以防风、阻沙、控尘为治理目标,纵深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重点治理区域基本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最终实现人与沙和谐共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治理。科学制定治理总体方案,明确2024—2030年全州实施沙化土地治理1322万亩,具体规划了“南锁、东扩、北增、中阻”的分区域空间规划。在治理方式上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筹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光伏+治沙、引洪灌溉自然修复等综合施策,率先完成且末县41公里沙漠空白区锁边“合龙”,到今年年底累计治理面积可以达到772万亩。二是坚持以要素供给保障治理。吃透用好“沙九条”支持政策,争取自治区10亿元防沙治沙专项资金,强化生态产业信贷支持,全力保障治沙资金投入。全面推进节蓄调增“四维治水”模式,用好地表水,开发空中水,探索微咸水,强化防沙治沙水资源支撑。在全疆率先挂牌成立巴州防沙治沙站,组建“三北”工程和防沙治沙中心,有效发挥科研技术推广、生态环境监测、植被建设恢复作用,为阻击战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三是坚持以产业发展引领治理。立足实现绿富同兴,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治理路径。以库尔勒香梨、轮台白杏、若且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保持120万亩以上,占人工造林面积的45.53%,以肉苁蓉、黑枸杞、罗布麻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发展迅速,林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以上。因地制宜发展草药种植、林下经济、沙漠旅游、戈壁设施农业等产业,引导农牧民通过植树造林、特色种养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态产业链,真正把沙患变成沙利、风沙变成风景、黄沙变成黄金。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李强: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请大家继续关注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