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华: 瀚海行脚六十载 填补新疆考古空白

2025-09-15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古代新疆,与中原大地看似相去遥远,实际却是地域毗邻、文明相通、命运与共,同属一家人,关系相当密切。考古资料揭示,这片土地上很早就有‘秦人’‘羌人’‘汉人’‘唐人’‘蒙古人’‘满人’等居住、活动,他们在开发、建设这片土地时,同样奉献过无尽智慧与诸多牺牲。”这段写在《瀚海行脚:西域考古60年手记》前言中的文字,凝结着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60余年考古生涯的深刻感悟,也成为他毕生事业的生动注脚。

1960年,25岁的北大考古系毕业生王炳华怀揣理想奔赴新疆,开启了他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从楼兰、古墓沟到伊犁塞人冢,从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尼雅遗址,到发现小河公主的罗布泊小河墓地……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新疆考古工作者,王炳华用60多年时间走遍天山南北重要考古现场,用手铲丈量西域文明经纬,以热忱填补新疆考古空白,在广袤疆域上书写了一部立体的文明史诗。

自20世纪60年代起,他的足迹遍及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罗布淖尔荒原、吐鲁番盆地、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周缘、伊犁河流域、阿尔泰山等地,主持并参与了楼兰、尼雅、克里雅等一系列重大考古遗址的发掘,取得大量开创性成果,成为新中国新疆考古事业的拓荒者。

在新疆考古史上,楼兰的再次发现是极为重要的成就。这座在四世纪后衰落的古城曾在1901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后因种种原因,考古工作陷入沉寂。1978年改革开放后,楼兰考古被重新重视。1979年,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电视台合作拍摄《丝绸之路》纪录片时,王炳华提出前往楼兰考察拍摄,楼兰考古的大门得以重新开启。被日本媒体称为“楼兰美少女”的女尸,就是在这次考古调查中发现的。

如果说考古发现是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那么王炳华就是最执着的持钥人。在担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期间,他大力推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强化多学科综合研究,极大推动了新疆考古研究的进步。

1988年、1990年至1997年间,由中日有关专家共同组成的“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先后对170多平方公里的尼雅遗址进行了9次预备考察和正式考察。1995年,他主持发掘的尼雅8号墓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这件文物不仅成为国宝,更实证了中原与西域血脉相连的历史事实。这些震惊世界的发现背后,是他与风沙为伴、与寂寞为伍的坚守。

2000年,时年65岁的王炳华即将告别田野考古,但仍希望探寻一直未能进入的小河墓地。那年12月6日,王炳华一行10人顶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出发。他们走了4天,遭遇沙尘暴,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1934年曾被瑞典考古学者贝格曼发掘、之后消失66年的小河墓地,将这一沉睡的丝路遗存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王炳华激动地说:“这是新疆考古界、文化界几代人做了66年的梦。这个梦,在尴尬与苦涩里浸泡过,被民族自尊与社会责任激励过。今天,我们终于用自信心和勇气,迎来梦醒时分。”

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从两次获得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炳华的学术生涯始终与新疆考古紧密相连。

2000年退休后,王炳华依旧笔耕不辍、教书育人,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他的新疆考古路。《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沧桑楼兰》《精绝春秋》……他用二十余部著作构建起新疆考古的学术体系。他提出的“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方法论,为丝绸之路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2025年2月6日,这位90岁的新疆考古拓荒者在乌鲁木齐安详离世。但他留下的学术遗产和精神火种,将继续照亮后来者的探索之路。正如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所言:王炳华先生是新疆考古从无到有、从沉寂走向辉煌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他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为新疆考古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