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23日下午乘专机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率中央代表团到新疆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庆祝活动,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从“雪都”到“绿野”:新疆阿勒泰旅游“四季常热”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新疆赛里木湖:绘就生态旅游新图景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静谧的赛里木湖因何变得热闹?
天山脚下,丝路弦歌不辍;金秋时节,欢舞鼓点正浓。从文明交汇的古老驿站到民族团结的幸福家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文旅产业为纽带,串联起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与幸福民生的图景,绘就一幅壮丽多彩的时代画卷。
从土块房、泥土路到人均收入近4万元的富裕村,从传统种植一年一熟到机械化助力一年两熟,行走在新疆的村庄与农田,70年来的变化肉眼可见;从低空经济到算力赋能,从研发“大国重器”到电送全中国,置身于新疆的工厂和园区,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开辟产业新赛道。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走进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沟街道的青蛙巷,沿路有多座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和大片葡萄园。葡萄沟街道党工委书记塔依尔·托乎提介绍,青蛙巷2024年3月启动提质改造,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全要素相融合的步行街区。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的生动表述,深刻揭示了新疆在全球棉花产业中的关键角色。棉花不仅是新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新疆棉花产业正以崭新的姿态,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棉花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9月20日,世界在建最高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启动下闸蓄水,标志着该工程向着全面发挥社会经济效益迈出重要一步。根据设计规划,该工程预计2026年6月实现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新疆公路建设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项目——G3033奎屯至独山子至库车高速公路20日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将穿越天山主体山脉,被誉为“天山第二通道”,预计2032年建成通车。届时,南北疆之间将再添一条高速公路通道。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发布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提到,新疆自觉将区域性开放战略融入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以“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为抓手,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发布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指出,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始终尊崇大一统理念,将新疆地区置于国家大一统格局下进行治理,积累了中华民族边疆治理的理念和经验。新疆社会科学院科研外事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李元斌表示,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脉……
不远的葡萄沟青蛙巷里,“网红”村民吾买尔·热西提正在葡萄架下直播带货。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带动周边百余户农民增收。“我是‘网红’,但我依然是个农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尝到家乡的甜美。”吾买尔笑着说道。
转机发生在2007年,黑甲山片区棚户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破旧房屋逐渐被林立的高楼和成片的绿地取代,曾经污泥淤积的巷子,如今已成宽阔平坦的马路。艾再孜·买买提告别了烧煤取暖的日子,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地暖和天然气直接入户。赵琼阿姨更是笑着说:“现在穿高跟鞋也能随便走了!”
近年来,新疆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通道“含金量”,贸易“朋友圈”越来越大,也让当地的外贸企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经营航空物流业务的王添柱告诉记者,改变来自去年六月自贸区开展的保税航油业务。这项开放举措让每趟国际航班的燃油费节省约一万美元,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企业来新疆发货。不到一年,他们企业的欧洲包机航线就从1条增长到22条,飞行架次从每周1班增加到每天3班,发货量增长了10倍。
十几年前,村里的土地分散耕种,小麦产量低,村民收入微薄。2009年,村里成立了奇台县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将全村的土地流转整合成“一块地”,统一种植,全村443户村民成为专业合作社社员,既有土地流转费,年底还有分红。土地整合了,现代农业技术也在不断推广应用。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播种、无人机飞防等技术,腰站子村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16万亩小麦等农作物实现绿色种植,今年小麦单产达680公斤/亩。
27岁的如克牙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依纳克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她的父亲吾加布拉·奥斯曼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这家以玫瑰种植为主的助农合作社。几年间,他们陆续承包3000亩玫瑰花田,成为名副其实的玫瑰大户。到2020年,合作社已建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基地,为30多名村民提供稳定的岗位。
“呜——”,在向东200多公里的阿拉山口铁路口岸,伴随着响亮的火车汽笛声,一列载着汽车配件和日用品等货物的中欧班列启程开往欧洲。30多年前,由乌鲁木齐西站至阿拉山口的兰新铁路西端全线通车,并向西延伸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多斯特克站接轨,标志着阿拉山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在伊力亚尔的葫芦园里,每个葫芦都是他的宝贝,而有300多个葫芦的根茎处,都挂上了红色标签。“这代表已经被客户预订了。”伊力亚尔介绍。被预订好的葫芦,大部分会供给像切仁彩次克这样的葫芦烙画创作团队,加工成文创产品,再售卖出去。
今年78岁的陈学庚,是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扎根边疆基层一线,连续从事农机研究和推广工作已有58年。如今,陈学庚下田的习惯,已经保持了半个多世纪。“不跟着到地里走,就研制不出好农机。”陈学庚说。这位棉田深处的“银发匠人”,他的研究生涯几乎与新疆农业机械化同步。
在新疆阿克苏温宿县,赵武忠与他的维吾尔族“哥哥”木合旦·吐尔迪被当地人称为“核桃兄弟”。两人已经忘记何时有了这个称呼,但用其形容二人因核桃结下的二十余年深厚情谊确是十分贴切。1996年,赵武忠从四川来新疆务工,那时的温宿县还是一片狂风肆虐、黄沙漫天的景象。2000年左右,阿克苏地区进行荒漠绿化建设,对种树农户提供优惠政策。打了多年零工的赵武忠承包了30多亩荒地,开始栽种核桃,在政府的统一培训中,他认识了当地核桃种植大户——木合旦·吐尔迪。
在新疆库车的老城中,非遗歌舞引来了不少游客。弹奏都塔尔的是67岁的艾买提。虽然会弹三种乐器,但过去因为没有表演机会,他的收入全靠种地。现在,他在老城里演出,不仅能施展一身琴技,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库车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有库车赛乃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2项。但曾经的老城已显破败,吸引不了游客。
秋日的新疆和田县百和镇稻香村,稻香弥漫、一派生机。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色稻田与黄色沙海构成了一幅奇特画卷。稻香村原名“阿亚格墩村”,意为“最后一个沙包”,土壤沙化严重、盐碱度高。过去,虽有喀拉喀什河灌溉,种植水稻历史悠久,但因土地分散、技术落后等原因,水稻产量、质量一直上不去。2021年,当地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和土地流转,水稻产量从亩产300公斤提升至600公斤,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12万元人民币。“外地专家们带来了土壤改良、良种选育和科学灌溉技术,耐旱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在这里扎根,‘金丝米’已经在地区小有名气。”稻香村第一书记买地娜木·买托乎说。
走进“户儿家”民俗陈列馆,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各族群众用过的马鞍、农具、煤油灯等物件,还有老照片,见证着各族群众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生活。 “户儿家”文化大院的负责人李红秀介绍,“户儿家”起初是对由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迁居红墩镇的汉族居民的称呼。这些先辈们修渠引水、开垦荒地,用麦子、面粉与牧民换牛羊,渐渐地与当地牧民成了朋友。100多年来,“户儿家”几代人与各族群众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写就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天山北麓的阳光洒在玛纳斯河谷的葡萄园里,一串串果实充分沐浴光热,悄然酝酿出饱满色泽;百里之外的吐鲁番火焰山脚下,成熟的葡萄在通风晾房中静静风干,泛起晶莹的琥珀色;而在焉耆盆地的酒窖深处,橡木桶里的琼浆在分子碰撞中,等待时间赋予醇厚的灵魂。
在吐鲁番火焰山脚下的葡萄沟,吾买尔大叔的名字家喻户晓。穿行于藤蔓交织的村巷,总有热情的孩童眼眸闪亮,主动迎上前来:“是来找吾买尔大叔的吗?他的家就在前面。”吾买尔大叔,何许人也?他在全网有300多万粉丝,但若在他面前以“网红大叔”称之,他就要立刻纠正,“我不是什么网红,我还是一个农民。”
如今,葡萄沟只有葡萄香甜依旧。传统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葡萄沟像吾买尔大叔一样,成了“网红”。走进葡萄沟青蛙巷特色民俗街巷,到处都是葡萄架,四处飘着葡萄香,各类非遗集市、民俗表演、精品民宿等业态令人流连忘返。葡萄沟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塔依尔·托乎提告诉记者,2282户居民中超七成从事旅游相关工作,部分家庭年收入实现翻倍。
从传统集市到现代“文旅地标”,大巴扎的变迁正是新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上半年,新疆累计接待游客1.3亿人次,同比增长11.15%;游客花费1425.6亿元,同比增长11.59%。来自北京的游客杜茜年近八旬,与丈夫专程来到新疆,开启为期半个月的旅程。“天山、喀纳斯,美得震撼!”杜茜感慨,“新疆交通便利、人民热情,多元的文化让人难忘。”
在采访过程中,卢晓琳也看到了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的各项成绩: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前方指挥部投入260万元援疆资金用于伊宁市六星街环境景观提升工程建设;江苏省南京市对口支援伊宁市工作组持续投入援疆资金打造六星街音乐庭院、手风琴馆以及完善喀赞其景区建设;江苏省援疆医生深入牧区开展巡诊义诊活动……
“种子作为农业‘芯片’,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作物的健康与产量。”九圣禾小麦研究院院长蔺怀龙介绍,科研人员要在活力测定试验台对种子新品种进行4项质量指标检测和4项活力检测,后续还要进行严格的病虫害检测,筛掉弱苗和病苗,最大程度提高种子的品质。
喀什古城是当地居住区,也是景区,居民在此享受惬意生活,游客则深度体验风土人情。而改造前的喀什古城,并非这样生机勃勃。古城居民阿布都艾尼·海力帕提说:“以前巷道窄小,路也不好,房屋还有安全隐患。”2010年,总投资超7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喀什市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项目启动,此后数年,喀什古城核心区、外围片区改造工程依次进行。
如今,新疆风电产业实现规模化全链条发展,风电机组产量居全国第一;利用光伏发出的绿电制氢,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光伏绿氢示范项目,生产绿氢已超13000吨;工业硅、多晶硅产量居全国第一,新疆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光伏硅基新材料生产基地。
让“新疆粮”从昌吉送往中国各地,离不开近年来新疆粮食单产、总产连续提升。据介绍,昌吉作为中国第二大“种子工厂”,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供种超35万吨,粮食生产屡破全疆高产纪录。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2025年夏粮产量数据公告显示,新疆夏粮单产增量位居中国第一。
在霍尔果斯,成为一名摆渡人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拥有驾照和护照,具备安全驾驶的能力,就能上岗。他们的工作流程也很简单:驾驶中国出口的车辆,或是装载机、采棉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开过国门送至哈萨克斯坦,完成交接验收后,再乘车自行返回。45岁的温江在成为摆渡人之前从事物流运输行业。“我是最早的一批摆渡人,通常运送车辆、机械等,看上去和以前的工作差不多,但时间更灵活。家里有孩子,有时候需要回去,这份工作不会把人牵制住,更自由。”温江介绍,现在,兼职做摆渡人的他,平均每个月能跑15趟车左右,收入稳定在七、八千元。
临近棉花采收季,位于新疆尉犁县阿西木和田地区的3000亩棉田长势正盛,饱满的棉花在秋日阳光下泛出丝丝银白光泽。从2021年到2024年,这片仅有两个“90后”青年全程管理的“超级棉田”,在总产、单产上年年取得新突破。特别是2024年,其亩产突破520公斤,达到全疆顶级水平。棉田管理者之一艾海鹏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告诉记者,在广州学习农学后,他就立志成为一名“新农人”,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造福家乡。
在新疆阿勒泰市拉斯特乡,年过七旬的斯兰别克·沙和什俯身用工具刨着松木,制作“毛皮滑雪板”。“我爷爷越冬狩猎时,它是必备工具。”从穿梭于林海雪原的交通工具,到巴掌大小的旅游纪念品,一副滑雪板记录了老人50余载“守艺创新”,也见证新疆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
截至今年7月底,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34亿千瓦,装机占比约60%,跃居网内第一大电源。不仅满足区内需求,更具备了大规模稳定供送全国的能力。河南、安徽、重庆、江苏、浙江……依托已建成的“两交三直”5条外送通道,“火水风光”多能互补,外送范围从最初的7个省区市扩展到22个省区市。
“三山”新潮奔涌,“两盆”活力升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166万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团结奋斗书写壮丽的时代答卷,天山南北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如今步入八钢,在高炉区,机器人正执行无人化巡检;中央调度中心的巨屏上,数据实时奔涌,洞察全局;远离高温粉尘的控制室,工人通过远程操控,即可智慧指挥整个连续生产流程……这幅智能生产的图景背后,是八钢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
一间民宿,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窗口。像马燕夫妇开办民宿这样的旅游生意也悄然带动了巴彦岱村的发展。如今,马燕帮助村里乡亲把闲置的房屋利用起来,打造各具特色的民宿,一户接一户地开起“小院”,“大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里也一天比一天热闹。”马燕笑着说道。
六星街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塔塔尔族等13个民族的居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师范大学民族与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梁玉春向记者介绍,新疆喝奶茶的饮食习惯,最早来自哈萨克族,慢慢演化过来,现在新疆各族民众都爱喝。奶茶在这里,不仅是饮品,更是人与人交往的“硬通货”。73岁的阿不都苏力现在每天都要来上一碗,“我们从小喝到大的奶茶,一定要用湖南的茯砖茶,泡好后加上新疆的牛奶,再放奶皮子、盐、油酥一起煮。”
2024年,中国葵花子种植面积约1100万亩,新疆占180万亩,其中阿勒泰地区种植面积达113万亩,而第十师北屯市则是阿勒泰瓜子产业的核心产区,被誉为“中国食葵之乡”。瓜子是当地民众收入的重要来源。新疆南瓜子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6%,北屯亦为主要贡献者之一。在新疆晨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三条先进的生产线机器轰鸣。该公司财务总监焦卫萍说,公司生产的南瓜子仁等产品远销欧美和中东,今年截至目前外贸额超500万美元。
70载,新疆工业从“一穷二白”到体系完备,从弱小萌芽到枝繁叶茂,每一步都印刻着开拓、创新与奉献的足迹。天山南北,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一幅现代化工业图景正在绘就。
华灯初上,首都北京,国家大剧院内灯光璀璨,观众正享受文化盛宴;国家图书馆内灯光柔和,读者正遨游知识海洋。数千公里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哈密等地,一块块光伏板汇成“蓝色海洋”,一座座巨大风机组成“白色森林”,炽热阳光和呼啸大风通过这些“海洋”和“森林”转化成绿电。今年4月,新疆输送北京的1200万千瓦时错峰绿电交易量全部完成,通过“新疆绿电午间发、北京负荷晚间用”的市场化交易新模式,首次实现新疆午后阳光为北京夜景增添光彩。
转眼70载,如今的八钢,已成为新疆产业链最长、产能最大、品种最全的钢铁企业。热轧车间的无人行车精准搬运钢卷,中控室的工程师轻点鼠标就能调度全局,满载高强度钢材的班列鸣笛启程,正驶向中亚腹地……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关心关爱新疆各族人民,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锚定中央赋予新疆的“五大战略定位”,推动新疆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