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9月1日,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苏布拉克村村民阿依古丽·阿布拉家格外热闹,刚出锅的手抓羊肉香气四溢,红彤彤的清蒸大龙虾又端上了桌,没等阿依古丽放下盘子,9岁的阿卜杜拉·买买提就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麻利地捏住一只龙虾,熟练地剥开虾壳,顾不上蘸料就一口咬了下去。
“香!太香了!”小家伙咂了咂嘴,其他孩子见状一窝蜂围上来,转眼间一盘龙虾就见了底。
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阿依古丽笑着说:“这些孩子啊,刚开始见到龙虾还躲得远远的,现在几天不吃就想得慌。”
曾经让阿克苏人好奇又陌生的龙虾等水产品,如今已成为他们餐桌上的“常客”。这背后,是浙江人楼忠明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浙江援疆科技特派团的“科技密码”。
故事要从2012年讲起。那年,楼忠明作为工程项目经理来到阿克苏地区工作。从小吃水产品长大的他,始终惦记着那口鲜味。2016年,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发:“能不能试着在阿克苏养殖水产品?”于是,工作之余,他走遍阿克苏地区的河流沟渠,潜心调研。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充满挑战。2018年,楼忠明投入20多万元从浙江空运来2.5吨虾苗,却因水质和气候差异“全军覆没”。遭遇重挫的他并未放弃,第二年又投入30余万元引进4吨虾苗,通过改造池塘、调整养殖方法,终于有了5%—10%的成活率。尽管效益甚微,却给了他继续前行的勇气。
转机出现在2023年9月。
来自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7名专家组成的首批浙江援疆科技特派团来到阿克苏地区,组建浙阿农业科技创新东部(库车)、西部(温宿)两个中心,探索推行“一人一企一业”“一团一中心一特色链”模式,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高级实验师董伟仁在温宿县调研后发现,温宿县的优质水稻田,非常适合发展“虾稻共生”养殖,虾能为稻除草、增肥,稻可为虾供饵、遮阴,这是一个双赢的生态组合。
在董伟仁团队手把手指导下,楼忠明和村民们开始改造稻田,挖了2.5米宽、0.8米深的环形水沟,既保障水稻生长,又为虾提供了舒适的“避暑山庄”和“安全港湾”。董伟仁团队还定期检测水质,传授科学投喂方法,并引进了经济价值更高的澳洲淡水龙虾。今年8月,首批澳洲淡水龙虾迎来丰收,预计总产量达5吨—6吨。
楼忠明介绍,原有养殖模式下龙虾产量有限,而“虾稻共生”养殖让产量翻番,明年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不仅如此,董伟仁通过检测后发现,“虾稻共生”养殖模式下收获的水稻富含硒和锶,大米品质更好了。
“董教授他们来得太及时了。”楼忠明感慨,现在不仅自己养殖水产品,还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一起发展养殖业,从选苗、喂养到防病,大家学到了真本事。
浙江援疆科技特派团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在兵团第一师16团,宁波大学特聘研究员王欢发现了新疆盐碱水的独特优势:“盐碱水钙、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高,这些都是海洋生物生长需要的。通过科学模拟,我们能调配出最适合海洋生物生长的‘人工海水’。”
基于这一发现,王欢团队创新推出“鱼虾蟹贝综合养殖”模式,引导当地企业在同一水域中混养青蟹、南美白对虾、花甲、蛏子和鲻鱼,打造良性生态循环系统。鲻鱼和贝类净化水质,蟹类清理动物尸体,蟹、虾、鱼、贝可作为经济主体,既提高了单位产量和效益,又降低了养殖风险和成本。
“今年产量20吨—30吨,目前正值销售旺季,水产品卖到了周边县市。”新疆三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武群说,浙江专家不仅教技术,还培养了本地技术员,现在每天都有客户上门采购。
“新疆盐碱水养殖水产品有很大的优势,尤其在南疆地区有望进行大面积推广。”王欢说。
浙江援疆科技特派团以科技为笔,在新疆大地上绘就了“牛羊依旧香,鱼虾上新桌”的丰收画卷,让新疆人的餐桌更加丰富,也让两地人民的情谊在美食飘香中愈发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