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其克:新疆的“小岗村”

2025-09-05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一张斑驳的老照片,将时光拉回45年前岳普湖县阿其克公社的丰收时节。

画面上,维吾尔族社员们聚在粮站门前,踊跃交售新粮。验粮、过磅、入库,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笑容。这“踊跃交售公粮”的瞬间,正是新疆农村改革元年的珍贵见证。

阿其克,意为“苦碱滩”。一首辛酸民谣曾诉说这片土地的贫瘠:“冬天白茫茫,春天碱水淌,夏天不长苗,秋天无粮收。”1978年之前,这里每年需国家救济粮60万公斤,人均月口粮不足9公斤,碗中多是粗粝的玉米与大麦粒。贫瘠的土地,涣散的人心,如同板结的盐碱地,禁锢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转机在1979年初春悄然降临。

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的星火,悄然映亮天山南北。阿其克公社党委书记吾守·外力与主任玉买尔·帕力特顶住压力,秘密推行一场大胆试验:将全社两万多亩耕地划分为“口粮田”与“责任田”——七成作口粮田,按人分配、自种自收;三成作责任田,承包到户、超产归己。“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一如小岗村那18个红手印,这场看似静默却石破天惊的变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悄然播下种子。

风雨骤至。

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改革几近停滞。吾守顶住压力,只对9大队支书吐地·吐热克留下嘱托:“你们的地别收回,坚持下去,给历史留一个对照。”秋收终见分晓:9大队粮食增产21%,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4元。希望的新芽,终于穿透碱土破土而出。

1979年11月,喀什地委书记张仲涛亲临阿其克,不仅肯定“分田到户是制度创新”,更为年初的批评当面致歉。消息传回,吾守与玉买尔在办公室痛饮两瓶白酒,醉倒桌前——那是千斤重担终卸下的酣畅,更是为乡亲拼出活路的狂喜。

枷锁既解,奇迹迭生。

1980年冬,《新疆日报》记者董建生在阿其克目睹年终分红的火热场景。公社干部告诉他,实行责任制一年,阿其克破天荒向国家缴售商品粮46万斤(23万公斤),社员口粮从299斤增至410斤。他连夜奋笔,一篇《口粮田加责任田 穷社一年大翻身》跃上报端,字里行间激荡着改革的澎湃力量。

1980年4月,自治区党委在南疆片区会上肯定阿其克经验,改革的星火迅速燎原。

又是一年丰收时。1981年冬,新华社电讯将喜讯传遍全国,《人民日报》《新疆日报》均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消息中记述:“在丰收后一次讨论向国家缴售征购粮的社员大会上,维吾尔族农民们说,现在我们家家有钱花、有存粮,许多人家一年打的粮够两年吃,一年的收入够两年花,如今我们社员都很少吃粗粮,不能让整天为我们操劳的干部多吃粗粮。他们一致提出要给国家多缴售细粮、多卖好棉、多卖油料,来回答党的关怀和各族干部对他们的帮助。”消息的导语写道:新疆岳普湖县阿其克公社维吾尔族社员今年缴售的48万斤征购粮全部是小麦。

1982年元旦,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双包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春风度玉门,吹绿天山南北,至1984年底,全疆98.8%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新疆彻底摘掉“吃调进粮”的帽子,化作余粮丰盈的沃土。

回望那张粮站前的历史照片,每一粒麦穗都凝结着破冰的勇气与感恩的赤诚。

阿其克人以“口粮田加责任田”的创举,在祖国西陲刻下又一个“小岗村”的精神坐标。

那张黑白影像里的灿烂笑容,永远铭刻于新疆相册中,无声诉说:当勇气冲破冻土,希望终让苦涩之地绽放幸福之花。

在新疆农村改革的壮阔长卷上,阿其克这第一笔,落墨无声,却力重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