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微光 织密织细新疆慈善网络

2025-09-02来源:新疆日报
近日,新疆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来到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宣传“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曹聪慧摄


近日,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喀什东路街道乌东站社区的志愿者团队为辖区外卖员、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工作者送去爱心物资。 艾米热古丽·阿卜杜瓦克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甘兴华

9月5日,是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

在新疆,一张覆盖全疆、高效协作的慈善网络正在不断延伸,万千微光在助老、扶弱、救急、济困中传递着直抵人心的温度,汇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

数字赋能助力慈善

8月27日,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克其克苏布台村助餐食堂飘出阵阵饭香。工作人员端上刚蒸好的包子、炒得喷香的青菜。20位老人围坐在饭桌前,说话声裹着笑意响彻满屋。

“以前我一个人过,吃饭瞎对付,中午煮碗面,晚上啃块馕。现在天天有肉有菜,还能跟老伙计们拉家常,挺好。”村民王俊跃说。

这个小小的助餐食堂背后,是全疆慈善体系的托举。

新疆慈善总会牵头构建的“纵向联动、横向协作”全疆一张网机制,以数字平台为支撑,打通了慈善资源跨区域、多层级流动的堵点,确保每一份善意精准直达需求端。依托这张网,2024年,新疆慈善总会与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联合推进“善乐食坊”老年助餐食堂提升改造项目,向全疆14个地州市捐赠了500套老年助餐设备,极大提升了基层养老服务水平。

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村民艾热提·买买提扎依提的生活,也因为新疆慈善总会发起的产业帮扶计划,发生了改变。

艾热提依靠放牧为生,没有其他技能。2023年起,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学会了科学养殖和兽病防治。如今,艾热提个人饲养及协助村集体管理的羊已有近300只。

“通过产业帮扶,圈里的羊越来越多,心里更有底气了。”他说。

2020年起,新疆慈善总会还与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合作,设立“天山心动”专项基金,专注于先天性心脏病和癌症患者从筛查、垫资到手术、术后关怀的全程救助,至今已有487人重获新生。

皮山县科克铁热克镇居民谢伊达·玉苏普在公益体检中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全家正为治疗费用愁眉不展时,社区志愿者主动上门:“医保报销后,剩下的费用天山心动专项基金全承担。”

数据上传后,新疆慈善总会立即联动地州市慈善机构核实信息、协调床位,志愿者同步跟进补充材料。从信息核实到顺利入院仅用了2天。一周后谢伊达康复出院,自费部分零支出。

新疆慈善总会作为“枢纽”,纵向贯通地州市、县(市)、乡村,横向协同医院、基金会与志愿者。数字平台打通信息壁垒,实现需求与资源精准对接,让善意在天山南北温情流动。

社会力量共织善网

在新疆,慈善正成为一场善意的接力。这里没有旁观者,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主动融入,以多元实践延伸“善”的触角。

得益于政府搭建的协作平台,新疆红石慈善基金会推进的“乡村振兴就业创业项目”,改写了叶城县伯西热克镇村民布海力切·艾拜的人生轨迹。

3年前,布海力切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偶尔制作糕点出售,月收入仅四五百元。2022年,“乡村振兴就业创业项目”落地伯西热克镇,不仅请来专业烘焙师传授技艺,还开设创业计划、财务管理等实用课程。

在村干部的鼓励下,布海力切报名参加培训。项目导师带她到县城蛋糕店实习。通过政府部门的精准对接,基金会为她提供了2万元设备资助经费,村里也以低价将铺面租给她。现在,她的蛋糕店月收入最高达6000元,两个妹妹受其影响也成功创业。

“现在请朋友吃饭,我不用再伸手问老公要,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布海力切每年带五六个徒弟,还经常捐款帮助他人,“慈善拓宽了我的就业路,我要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在政府“慈善+产业”模式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力量加入了慈善事业。

向裕民县吉也克镇库萨克北村、南村以及阿勒腾也木勒乡白布谢村捐赠价值10万元的建设用砖,用于改善乡村基础设施;联合政府部门组织畜牧专家开展技能培训,提升牧民养殖技能;连续多年参与政府倡导的“圆梦行动”助学、“99公益日”关爱女童及“博爱天山 生命接力”等项目……近年来,新疆农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投身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履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的加入,让这张网越织越密。

慈善撬动基层治理

无论是社区里的即时帮扶,还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定向服务,慈善的温度,也体现在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一件件实事中。

在库尔勒市萨依巴格街道滨河社区,一个小小的善意,为辖区困难群众找回了“靠自己站起来”的信心。

社区主动对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慈善总会,通过“慈善助力基层治理+定向募捐项目”对接了1.3万余元善款,定制了可移动摊位,无偿提供给困难群众和残疾人使用。

辖区居民尤文烨成为首个“摊主”,靠着卖馄饨、包子,每月能赚2000多元。

“靠双手挣钱,腰杆都直了。”尤文烨有了谋生的依托,就有了过得更好的底气。

精准直达,也需要长效机制来支撑。新疆红石慈善基金会设立的“社区公益基金”,正是这样一个“爱心蓄水池”。

2023年底,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振安街街道与基金会共同成立“振安街石榴汇社区公益发展基金”,这也是乌鲁木齐首家社区公益基金。该基金发起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持续开展爱心敬老、助残、就医、扶弱、济困等服务,既规范了现有志愿服务,也为辖区企业、商户和居民的爱心捐赠提供了精准落点。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喀什东路街道乌东站社区则利用社区基金募资增设爱心座椅,打造出老人闲聊、孩子玩耍的“暖心角”。社区推行的“公益时间银行”已有40余名居民加入其中,让爱心实现“循环利用”。

目前,乌鲁木齐设立了18支这样的社区基金,从托育到养老,从文化服务到微型基建,“小基金”撬动了“大治理”,让每一份善意都能精准滴灌至最需要的地方。

正如新疆慈善总会秘书长晋大伟所言:“这张善网,织的是民心,连的是真情,聚的是合力。它让每一份善意都不被辜负,让每一个角落都能被阳光照亮——这既是慈善的温度,更是慈善事业向上生长的力量。”

新疆慈善事业的温暖实践,正以网为脉,以爱为魂,有力发挥社会帮扶作用,让人间有爱,让生活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