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家门口距离伊犁河大桥不到三公里,关林森常去河边散步。每当看见宽阔的桥面上车辆飞驰,他总会想起小时候陪父亲撑船摆渡的时光:“从简陋的渡口到现代化大桥,变化真是太大了。”
关林森出生于1960年,一直住在伊犁河畔。昔日,伊犁河将伊宁市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分隔两岸。在大桥建成之前,要去对岸办事,离不开摆渡人。关林森的爷爷和父亲,都是伊犁河上的摆渡人。
从仅能载十几人的单槽木船,到可运牲畜和汽车的双槽木船,摆渡人见证着河上的人生百态。深夜急病的患者、用牛羊换粮食的牧民、开学赶去报到的学生、常年往返采购的商人……都靠渡船往来两岸。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渡河的人越来越多,随身物品也愈发繁多。关林森开始帮父亲摆渡,担任“临时管理员”,在渡口维持秩序。船工的哨声、夕阳下的渡口、嘈杂的人语,深深印在他的记忆里。
1975年,伊犁河上第一座大桥——伊犁河大桥建成通车。这座长达300余米、宽8.5米的现代化桥梁,终结了摆渡的历史。通车当天,关林森一早就来到桥边,为眼前的壮观景象欣喜不已。他的父亲也从船工转变成了大桥“守护人”。
大桥通车后,两岸群众再也不必起早贪黑挤渡口了,骑自行车、赶马车、步行都可轻松过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座桥已难以满足需求。1975年至2025年的50年时间,陆续建起了数座大大小小的桥梁,错落飞架在伊犁河上。如今,无论是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各团场,还是周边县市,群众都能方便快捷地往返伊宁市,沿途还可欣赏伊犁河的美景。
桥梁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退休后,关林森也有了新爱好:一有时间,他就去当年维持秩序的渡口旧址走走。那里早已不见渡船,不闻号子,却迎来五湖四海的游客。关林森主动做起了免费导游,常常向他们讲述昔日渡口的故事。
时光流逝,伊犁河依旧奔流向前,见证时代的变迁。如今,一座座现代化大桥横跨河面,如长虹卧波,连通两岸繁荣。城市与乡村焕发出崭新生机,人民生活也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