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王思超
走进和田市吉亚乡的街头,“嗡嗡”的纺车声、“咣当”的织机声,从不远处的和田市吉亚丽人艾特莱斯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院传了出来。据了解,该公司生产的艾德莱斯绸需经过收茧、煮茧、抽丝、搓捻、染色、纺织、制衣等28道工序,成品才能进入展销厅进行展示销售。
走进抽丝车间,村民云吉来木汗·艾买尔正和同事进行抽丝和并丝,硬邦邦的蚕茧煮好后,工人从表皮将蚕丝抽出来,接着进行搓捻,把比头发丝还细的丝合并搓成一根根合格的丝线。一天下来,云吉来木汗能抽丝4千克。
“以前我没有工作,只能帮家里放羊,一点收入都没有。自从进了工厂,边上班边照顾家里,一年收入能有2万多元。”云吉来木汗说,她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年。
抽丝之后,云吉来木汗的同事便将这些标准丝线,通过纺车的旋转卷成线捆送入扎染车间。根据设计图样,工人在设计师指定的位置进行捆扎,捆扎后的线捆会被浸泡在指定的颜料池中染色,晾干后再将捆扎处解开,这样线捆的颜色就被固定下来,且颜色界线格外分明。
染好色的线捆下一步被送进纺车车间,按照设计图进行排序,固定在织绸机器上,由技术娴熟的老工人把线头接好,纺织工人就可以右手推动织绸机,左手控制飞梭织出经线和纬线,精美的艾德莱斯绸布匹就这样生产出来了。
自1984年和田市吉亚丽人艾特莱斯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努尔买买提·艾合买提就进入了工厂,如今年近70岁的他成了厂里的老师傅,在接线头、剥线方面相当熟练,专门负责工作中遇到的接线打结等问题。
4年前,努尔买买提的女儿阿米娜·努尔买买提也进了工厂。“被父亲带进厂时我都40多岁了,半年后,我就能熟练地独自纺出艾德莱斯绸了,如今我的工资也涨到了3500多元。”她说。
截至目前,该公司共有固定职工65人,公司推行“公司+合作社+家庭作坊”模式,带动50户家庭110名工人在家中织造艾德莱斯绸,现生产出服装、围巾以及文创产品120余款。2024年公司接待游客达9万人次,销售额460万元。
公司的工坊还保留着植物扎染技术和木制织绸机器,2007年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08年,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公司所在的厂区、销售区一同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今年4月,公司的艾德莱斯绸织染非遗工坊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公司现已建成抽丝、染色、纺织、销售、培训、展销厅等车间场所,成为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开发创新基地。
据统计,整个吉亚乡现有艾德莱斯绸生产厂家7家,拥有各类艾德莱斯绸专业合作社4家,生产艾德莱斯绸的规模大户11户,从事家庭艾德莱斯绸织造的专业户798户。吉亚乡年产艾德莱斯绸50.83万匹,年产值2亿元,利润4000多万元。间接受益于艾德莱斯绸织造业的超千人,其中数十人成为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 (原载8月25日《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