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非遗工坊里,绣娘们飞针走线,绣出幸福生活;社区百家宴上,居民们以美食、歌舞为纽带,勾勒出一幅邻里相亲的和谐画卷;城乡街巷间,孩子们嬉戏玩耍的身影随处可见……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情谊真挚而深厚。
2023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自治区和兵团工作汇报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牢记总书记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新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实践,引领推动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
聚焦主线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成全疆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并网电力总装机规模3486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67.8%,稳居全疆首位……东天山脚下,哈密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现代化产业高地正在崛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
在新疆,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对于增强认同、凝聚人心,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新疆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过程,推动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向主线发力。广袤大地上,处处回荡着同心筑梦的壮美旋律。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锚定“五大战略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全力构建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油气产量当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疆煤外运”量从4387万吨跃升至1.4亿吨,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战略支点;“疆电外送”连续五年突破千亿千瓦时,点亮全国22个省区市……一幅产业兴、动能足、活力旺的新时代画卷在新疆徐徐铺展。
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
持续推动重点流域生态治理,河湖焕发生机;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3046公里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合龙,沙漠边缘筑起“绿色长城”;在柯柯牙绿化工程的生态支撑下,阿克苏苹果产业成为富民增收支柱产业……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蝶变正在天山南北蓬勃上演。
文旅融合,彰显新疆夺目光彩——
从禾木村的静谧祥和,到喀什古城的千年风韵;从天山天池的自然瑰丽,到麦盖提县刀郎画乡的民俗多彩……新疆丰富的文旅资源,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每一处风景都诉说着和谐共生的故事,每一张笑脸都闪耀着幸福的光芒。
民生为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全方位社会保障网络越织越密,为各族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新疆各族群众共享着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巍巍天山,滔滔塔河,新疆大地处处激荡着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从经济腾飞到生态蝶变,从电商兴农到绿色发展,从文旅融合到民生改善,新疆各族儿女同心同德、砥砺前行,奏响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强音。
润心聚魂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虽然已过去十多天,但18岁的伊力哈木·艾肯仍难掩激动。在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示活动中,他与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一级演员李红艳结下师生缘。这位来自和田县北京高级中学的少年,从小痴迷京剧,通过视频自学,还省下生活费定制戏服,在校园晚会上以《穆桂英挂帅》选段惊艳全场。
“有了老师的专业指导,我离考进中央戏剧学院的梦想更近了。”伊力哈木眼里闪着光。这场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正是文化润疆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新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入开展文化润疆,不断夯实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馆”,吐鲁番坚持以文铸魂、以文赋能、以文兴业、以文惠民,全方位推进文化润疆先行区建设,广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千年文脉焕发新活力。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探索出一条系统性保护、研究性阐释、创新性利用的新路径。”吐鲁番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勇说,“十四五”以来,吐鲁番市投入1.88亿元实施文物保护项目27个,文物景区游客量年均增长率超25%。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以舞为媒,奏响文化交融的华美乐章。舞台上,十二木卡姆的深邃旋律穿越时空,鹰舞的雄浑姿态气势激昂,黑走马的豪迈步伐震撼人心……这些瑰丽的艺术形式在交相辉映中,既彰显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共同熔铸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谱系,成为促进心灵相通、强化文化认同的生动载体。
从城市到乡村,新疆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成果不断丰富,优质多元的文艺作品屡获佳绩、供给稳步提升,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近两年,新疆非遗馆、西域都护府博物馆等一个个文化新地标的创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
手足相亲
交往交流交融情谊浓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居住着14个民族的居民,其中少数民族居民占92.6%以上。8月24日,社区合唱室里传出阵阵嘹亮的歌声,“星光老年合唱团”正在排练歌曲《红旗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我们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基层社区治理的强大动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创新设立‘积分超市’‘凯丽说事点’,开办国学课堂、京剧班等,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团结在活动中深化,让共识在交流中凝聚。”固原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耀文说,社区居民经常自发组织百家宴、邻里节,其乐融融。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在库尔勒市团结社区,各族居民亲如一家,互帮互助的温暖场景随处可见;阿克苏市王三街不少商铺以“一家亲”为名,结下携手奋斗、共谋发展的深情厚谊;伊宁市六星街里,不同民族的乐手围坐一堂共同弹唱,旋律在风中交融……
“向心”还是“离心”,关键在教育。新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开展南疆与北疆、兵团与地方、疆内与疆外学校结对共建和中小学生“手拉手”联谊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走进校园……一系列举措,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少年心灵深处。
在共同发展中共享繁荣红利,在共同守护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共同奋斗中迈向美好未来。当前,新疆正以更加有形、有感、有效的务实举措,全方位、多层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实践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