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郭玲报道:“这500多只羊里有400多只母羊怀孕,12月开始生产,而且大多是双羔。”8月25日一早,兵团十师188团职工熊雨林给羊换新耳标时,喜滋滋地说。
熊雨林家里养殖的军垦肉羊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主导培育的新品种,刚刚通过国家审定,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用绵羊新品种。
新疆农垦科学院的育种档案数据彰显了该品种的“硬实力”:成年公羊体重超120公斤,母羊近70公斤,群体多胎基因频率超90%,核心群母羊繁殖率达202%,远超国际同类品种。
熊雨林养了20多年羊,近几年陆续将羊圈里的羊都换成了这一品种。“现在养羊的收入翻了一倍。羊长到20公斤左右就能出售,现在这批羊只用四五个月就能长到20公斤,以前的羊要养七八个月才达标。”熊雨林介绍,以前的羊一年就产1窝,现在两年能产3窝,每窝还能多羔,单羔的情况特别少。
我国肉羊产业长期被“洋种羊”垄断,进口种羊价格高、适应性差、抗病力弱,且种源受制于人。为打破这一垄断,2001年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指导育种团队确定“萨福克羊+湖羊”的杂交路径,开启长达24年的攻关。这位培育出中国细毛羊的院士,直至2023年离世前仍在推进军垦肉羊育种工作。
新疆农垦科学院绵羊育种团队负责人杨永林延迟退休带领青年科研人员大胆革新,将适应性强的阿勒泰羊加入母本,创造性融合常规育种、基因标记辅助选择和高效繁殖生物技术。这套“中国方案”让我国肉羊育种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今年2月,该品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组现场核验。
“军垦肉羊不仅长得漂亮,而且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前躯丰满、后躯肌肉发达,是典型的肉用型羊。”杨永林介绍,军垦肉羊培育成功为兵团传统肉羊养殖区提供了优质的种质资源,能有效降低相关地区对国外肉羊品种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