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记者/奚冬琪
昆仑山的雪水浸润着和田绿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百和镇稻香村的一处院落里,晾晒的核桃与红枣散发着甘甜气息。一位维吾尔族大娘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人参玫瑰茶,第一次尝到用家乡的玫瑰花与中药配伍制作出的茶饮。“我家就种玫瑰花,要是都能做成这种,可比单纯卖玫瑰花赚得多,家里的药茶也有人教着搭配了。”她脸上的皱纹舒展成笑意。身后的葡萄架下,几位村民正排队等候中医针灸治疗和维吾尔医药传统的“沙疗”,诊室里传出的艾香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
这座才开张不久的门诊综合体,集特色诊疗、中医药养生、心理调适、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被命名为“调心小院”。小院虽然不大,却藏着和田地区中医药产业与民族团结的新故事——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副主任医师董峰带着他创立的“五步调心疗法”——调心话(心理疏导法)、调心针(快速针刺法)、调心罐(舒筋通络调脏法)、调心药(丹药香砂方剂法)、调心膳(药食两用法),不仅将针灸诊室和心理疏导室搬进了边疆村落,更把中药产业化的种子播撒在这片沃土上。
从北京到和田:跨越千里的医者仁心
“十几年前,就有和田的老百姓找我看过病。”说起与和田结下的不解之缘,董峰很是感慨。他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在部队医院服役18年,后转业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虽然北京离和田很远,但他心中一直牵挂着这片土地。所以,当和田县有关领导找到他,希望能为当地培训一批针灸人才后,董峰立即决定响应国家“支援新疆”的号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五步调心疗法”倾囊相授,并表示:“不仅要为和田百姓治好病,更要为这里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今年5月,在和田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下,一座融合了中医诊疗与民族医药特色的调心小院顺利落成。门口“何处心安神静 此处心静气平”的楹联,道出了这里的独特气质。不同于传统医院的分科模式,小院里针灸火罐室的闪罐声、足疗室的药汤香、沙疗室的温热感,构成了最生动的诊疗场景。多位维吾尔族医生正在董峰的指导下,练习起“调心针”快速针刺法。他们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都密密麻麻记着“五步调心”理论,还标注着各种穴位名称。
“董老师教我们把维吾尔医药里的沙疗与中医火罐结合,村民们特别认可。”一位当地的维吾尔族医生说,每月两次的培训课上,从经络理论到实操手法,董峰总是手把手教学。至今已有10多名当地医生掌握了“五步调心疗法”,他们穿着白大褂在小院接诊的身影,成了村里最亮眼的风景线。
从药材到产业:传统作物的新生
一提到新疆和田,人们总会想到和田大枣,但在和田,还有很多药食同源的植物、农作物。在和田县巴格其镇恰勒瓦西村,一棵有着1300余年树龄的核桃树仍在结果。这里出产的核桃个大皮薄,果仁饱满香甜,具有健身益肾、润肠健脾、滋肝润肺、延年益寿之功效。“过去这些宝贝卖不上价,烂在枝头心疼。”当地村民曾为此愁眉不展,但如今,这里的核桃被送进深加工车间,变成研发的“大枣核桃膏”,每斤价值翻了几倍。
“我们计划在调心小院里开设直播间,在介绍传统中医文化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具有国家发明专利配方的各种药食同源产品。”董峰说,通过这种“中药+民俗”的直播模式,可以让和田的农特产品突破地理限制,顺着网络走向全国各地,甚至辐射中亚市场。“援疆工作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目的是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让他们富起来,这才是真正体现了援疆的务实。”
不过董峰也提到,“产业化并不是在村里建厂房那么简单。”从种植到研发,再到加工、销售,要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才能让村民既拿到药材收购款,又能通过参与直播、包装等环节获得工资。董峰介绍,目前调心小院在带动和田县药食同源产业方面硕果累累,已研发并生产出具有国家发明专利的“圆杞”膏,并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在保障当地百姓健康的同时,预计可在今年年底为相关企业带来可观收入。未来,还将联合北京的研发团队,开发更多具有和田特色的健康养生产品和文化体验活动,积极探索与周边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从治病到调心:小院里的心理疏导疗法
调心小院,最重要的是“调心”。
当维吾尔族女孩古丽(化名)第一次走进小院时,她一直低着头,双腿还止不住地打颤。这个热爱画画的姑娘因母亲反对学习美术而整日哭泣,心理和身体都极度疲惫。
了解到古丽的情况后,董峰没有立刻开药方,而是请来了她的父母,劝导他们各行各业都能发光,要鼓励孩子追梦,尊重孩子的选择。逐渐地,古丽的父母改变了教育方法。经过几次针灸治疗后,古丽也开朗多了,愿意和同学交流了。
这样的“疗心”故事每天都在小院发生。董峰开展“调心疗法”,既用针灸火罐缓解村民的身体病痛,更耐心倾听帮助他们解开心结。为帮助村民建立健康观念,他把中医五行理论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通过健康课告诉大家“治疗高血压要平肝潜阳,邻里相处也要互相体谅”……越来越多的健康理念就这样通过医患间的家常话悄悄融入村民心里。
如今在小院里,可以看到汉族游客在沙疗室体验维吾尔族传统疗法,也能看到维吾尔族大娘在院子里学习八段锦。“董医生教了我们很多中医养生方法。”大娘说,现在她不仅自己来调理身体,还常带着邻居来学养生知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在小院里渐渐融合成醇厚的滋味。
从输血到造血:援疆模式的新探索
“如果只是简单地送设备、送资金,缺少针对性,就好比给沙漠浇水,水干了还是老样子。”和田县当地干部感慨道,调心小院的创新之处在于种下了“会结果的树”。董峰团队带来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有一套“主动援疆”的思路——当地政府主动提出需求,专家团队精准对接,形成了政府搭台、专家赋能、百姓受益的良性循环。
以每月在调心小院里展开的培训为例,这些来自和田县维吾尔医医院的学员,既要学习中医辨证,也要了解维吾尔医药知识。“我们计划3年内培养50名本地中医人才,让小院的模式能自我复制。”董峰的话语里透着自信,目前研发的多种药食同源产品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当地维吾尔医医院正按国家标准化制剂室标准建设生产基地,未来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当地中医药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发展。
如今,在小院的楹联下,来来往往的各族群众的笑脸就是这里得到肯定的最好见证。虽然名头并不起眼,但调心小院却实实在在诠释了援疆的真谛——从零散种植到文旅融合,再到“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不久前,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和田召开。了解到新的会议精神后,董峰马上和村民们规划起了未来的计划:再多培训一些中医人才、再多开发一些食疗产品、再多建几座调心小院……
夕阳西下,调心小院里葡萄架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条条连接心灵的纽带,一头系着北京的研发室,一头拴着和田的庄稼地。在这片被昆仑山守护的土地上,中医药产业化的种子已经发芽,民族团结的花朵正在绽放,它们共同讲述着新时代援疆工作的生动实践:让边疆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让各民族的心贴得更近,这才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鲜活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