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我从哪里来”的答案

——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新疆营侧记
2025-07-30来源: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闫啸天

“当指尖触碰到桑皮纸的纤维,当耳边响起木卡姆悠扬的旋律,当赛里木湖的蓝映入眼帘,我突然明白‘根’是什么——是文化的血脉,是山水的眷恋,是心底的归属感。”7月24日,在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新疆营闭营仪式上,营员陈筱迪的感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7月15日至24日,来自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美国的48名华裔青少年和领队老师,循着文化脉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在自然奇观中感受山河壮丽,在跨文化互动中缔结深厚友谊,完成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寻根之旅。

这是“根”的召唤

文化探索的第一站是新疆博物馆。先秦石器的斑驳纹路、汉代织锦的精美纹样、唐代陶俑的生动姿态,让营员们驻足良久。“这些文物像时光信使,告诉我们新疆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领队朱莉在解说牌前认真记录,不时向营员们翻译讲解。

新疆艺术剧院的木卡姆表演更让大家沉醉,悠扬的弹拨尔、灵动的舞姿,领队古尔诺扎·扎基罗娃忍不住跟着节奏起舞,“音乐没有国界,这是最动人的文明对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课成为营员们最期待的环节。7月17日的哈萨克毡绣课堂上,营员们小心翼翼地将毛毡上色、定型……当作品晾干后,营员叶拉尔斯·努尔赞欢呼起来:“原来传统技艺这么神奇!每一块毛毡都独一无二。”

体验中医药文化则让营员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7月18日,新疆医科大学中药标本馆里,营员们围着中药展台好奇地观察、闻嗅。“薄荷真的会让鼻子变清凉!”营员穆斯塔法·买吾兰拿起一片薄荷叶兴奋地说。在制作中药标本画时,他认真地在标签上写下“艾草——驱蚊、安神”,“要带回家给妈妈看,中医太神奇了。”

在体验活字印刷术时,营员陈筱濯亲手排版、刷墨,当“丝绸之路”四个字清晰地印在纸上时,她感慨道:“古人没有电脑,却用这样的方式传承文字,这是最珍贵的文化密码。”

从剪纸时的专注凝神到汉服体验时的郑重其事,从学唱《茉莉花》的婉转悠扬到课堂上的认真听讲,营员们在一次次文化体验中,完成了与千年文明的对话。正如领队米拉所说:“这些体验不是简单的玩耍,而是文化基因在年轻血脉中的苏醒,是‘根’的召唤。”

邂逅山河之美

昭苏的草原与骏马,成为营员们最难忘的记忆。在天马旅游文化园里,当看到骏马奔腾的景象时,营员们忍不住站起来欢呼。在昭苏湿地公园,“天马浴河”的奇观更让大家屏息——数十匹骏马踏过河面,水花飞溅、鬃毛飞扬。营员王冠鸿说:“这是力量与自由的象征,草原的灵魂就在马背上!”

午后的昭苏县玉湖景区,湖水随光线变幻出碧绿、湛蓝等色彩,营员乌斯曼·图尔贡说:“大自然太神奇了,像是从油画里流出来的,每一眼都是惊喜。”

7月22日的喀拉峻草原之行,让营员们感受到天地的辽阔。站在观景台远眺,起伏的草原如绿色绒毯铺向天际,骏马点缀其间。营员们奔跑在草原上,张开双臂感受清风拂面,营员达尼亚尔躺在草地上说:“在这里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感受到和自然的联结。”下午的特克斯八卦城之行则展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营员廖弼达看着地图对照城市街道说:“古人用智慧规划家园,难怪这里能成为文化地标,中华传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赛里木湖的纯净,成为此次旅程的“高光时刻”。7月23日清晨,当营员们第一次看到赛里木湖时,车厢里瞬间安静下来——湛蓝的湖水倒映着雪山,岸边的野花肆意绽放,仿佛时间都在此刻静止。“这是我见过最干净的蓝色,像宝石一样。”营员张美琳说。大家沿着湖边漫步,捡拾起已被湖水打磨光滑的石头,营员刘一霖把石头装进口袋说:“我要把这份纯净带回家,告诉家人中国有这样的人间仙境。”

从草原的辽阔到湖泊的纯净,从雪山的壮丽到古城的智慧,营员们在自然奇观中读懂了新疆的多元与包容,更感受到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的深刻内涵。正如领队董培平所说:“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山水不仅滋养生命,更孕育了独特的文化,让我们明白人与自然应如何和谐共生。”

友谊像天山一样长久

“你好!我叫汤子航!”“我是阿勒哈尔·穆合亚提,来自哈萨克斯坦!”7月20日上午,伊宁市第二十三中学,海内外青少年交流沙龙热闹非凡。营员们与中国同学交换精心准备的礼物,营员胡洛澄教中国同学唱英文歌,中国同学则教大家跳新疆舞,陌生感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消散。

“我们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笑容和善意是共通的。”营员周家旭说,他和伊宁的同学约定以后用视频聊天,“友谊不会因为距离而结束。”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深度体验让营员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这里,维吾尔族老人热情地邀请营员们进屋做客,端出热茶和手工果酱。傍晚的六星街,传出手风琴声,营员们跟着音乐起舞,营员廖霄妲笑得格外开心:“音乐和舞蹈让我们心意相通,不需要太多语言。”

10天的朝夕相处,让营员们结下深厚友谊。在大巴车上,大家分享零食、轮流唱歌;深夜的宿舍里,营员们交流各自国家的故事;遇到困难时,年长的营员主动帮助年幼的同伴。营员代维然扎克洛夫说:“最珍贵的不是看到的风景,而是认识的朋友,我们一起笑、一起探索,这些瞬间会记一辈子。”

7月24日的闭营仪式上,当大屏幕播放精彩回顾时,营员们不时擦拭眼角。领队们的发言道出心声,营员代表的分享真挚感人。营员马凯韬在发言中说:“这次寻根之旅让我明白,‘根’不只是血缘,更是文化的认同、情感的归属。回到美国后,我要告诉身边的人,中国新疆有多美,中华文化有多棒!”

闭营仪式上,营员们互相拍照,在对方衣服上留下签名,营员穆斯塔法在营员叶拉尔斯的衣服上签下“愿我们的友谊像天山一样长久”。

旅程虽已结束,但文化的种子已在心中发芽,友谊的纽带将跨越山海,而那份对根的眷恋,将成为营员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正如营员朱蔚福所说:“我们从这里带走的不只是回忆,更是文化的自信、友谊的温暖,还有那份‘我从哪里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