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老师”:跨越千山万水的“课堂接力”

2025-07-18来源:新疆日报
6月25日,克州二中援疆教师正在上课。


6月25日,在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的校内温室大棚“昆培园”内,教师正开展劳动教育。

文/图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陈疆林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苏老师”并非特指某一位教师,而是江苏援疆教师团队的温情代称,这个称呼里饱含着当地师生对援疆教育者的敬意与信赖。2020年,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江苏援克前指”)联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教育局共同成立“苏老师工作站”,通过打造“苏克教学联盟”等多个品牌项目,推动苏克两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苏老师”跨越万水千山,从江南水乡来到帕米尔高原,将江苏省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带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积极推动当地教育教学改革。他们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连心工程”手拉手等活动,以“传帮带”模式助力当地教师成长,为克州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如今,“苏老师”已成为当地闪亮的教育品牌。这群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教育者,为东西部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成功范例,在帕米尔高原书写下教育援疆的感人篇章,让苏克两地教育在协同发展中绽放光彩。

多维发力 软硬强基立品牌

7月4日,在克州第二中学(克州江苏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克州二中”),占地4000平方米的崭新实验楼已投入使用。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按国内一流标准配备器材,可同时容纳300余名学生开展实验课程。

教育援疆工作启动之初,江苏援克前指便深知基础设施对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自2020年以来,江苏援克前指每年投入资金参与克州10余所大中小学建设,改扩建校舍50余所、新增专用设施100余间,大幅改善了当地办学条件。同步推进的“苏克教育教学联盟”,更构建起两地教育协作的坚实网络。

江苏教育援疆团队明白,提升克州教育水平不能仅靠硬件改善,更需从制度建设、教师培养、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发力。他们深入课堂调研,协助建立教科研制度,规范教学常规,主动承担全州中高考质量分析任务,为各阶段教学明确目标方向。

来自江苏省宿迁市的“苏老师”李京彩,在克州实验小学担任数学教师。初到学校时,她发现学生们的数学基础薄弱,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她以耐心和爱心感染每一个学生。短短一学期,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从23%跃升至89%,班级平均分大幅提高,学生们也爱上了数学课。

在乌恰县黑孜苇乡中学,常州支教团的援疆老师顾弘引入江苏探究式教学理念和生成式AI技术,重构化学课堂设计。他还深入15所抵边村学校提供指导,为当地教师打开教学视野,助力教学能力提升。

为保障援疆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2024年江苏省分两批选派151名教师(含管理人员),覆盖6所学校,严把政治、师德、能力等“五关”。克州教育局副局长、江苏援克前指教育组组长谭海波介绍,通过实施岗前培训与思想教育,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援疆教师生活,组建自主管理委员会确保工作延续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融合、团结、进步”的团队风气。

造血赋能 名师引领育品牌

这些年,“心连心教育大篷车”送教下乡;江苏省名师开展同课异构、专题讲座等教学交流……这些活动为克州乡村教师带来先进理念与方法,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江苏教育援疆团队深知,有了软硬件基础,还必须结合克州地域文化和教育实际,探索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培育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品牌项目。

多次留疆的江苏省特级教师严西平,被师生亲切称为“老支叔”。2018年赴疆支教后,他意识到“造血”比“输血”更重要。2019年,他创立克州首个“苏老师”名师工作室,开启“传帮带”之路。

在严西平指导下,克州多名教师获得全国评优课特等奖、一等奖;2名克州教师成长为“帕米尔名师”,12名克州教师成长为克州“三级梯队”骨干教师。今年,年过六旬的他毅然决定继续留疆:“要让希望的种子在帕米尔高原生根发芽。”

2020年,严西平推动成立“苏老师工作站”,为克州教师提供系统成长平台。依托“江苏情苏克空中教育课堂”等科技平台,阿合奇县同心中学、乌恰县黑孜苇乡中学、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等学校的“苏老师”,与后方结盟学校联合开展12次主题班会,1000余人次两地学生在云端共读、共学、共唱,架起交往交流交融的“云上桥梁”。

江苏省与克州的64所学校跨越地域结为“教育共同体”,涵盖幼儿园至高职院校,其中多数为江苏非支援学校主动参与。两地教师结成203对“云牵手”师徒,共享资源、共研教学。

2024年秋,江苏援疆推出“苏克同行·领航筑梦”行动,在15个学科教学工作坊和12个青年教师成长营中探索集中培养新模式。克州高中物理坊联合江苏名师工作室开展跨省教研,高中数学坊研发本地学案,初中语文坊举办整本书阅读教学大赛……这种精细化培养形成强大“磁石效应”,吸引越来越多克州教师汇聚共进。

硕果累累 智慧援疆亮品牌

近年来,151名江苏“苏老师”兼任克州教研员等职务,承担听课评课、师资培训等任务,开设讲座及示范课120余次,担任评委230余人次,让江苏教育理念在克州广泛辐射。第三届“江苏名师送教克州”活动中,“苏老师”举办74场名师讲座,覆盖特教、幼教至高中全学段,千余名克州教师参训,前沿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由此扎根边疆。

在“苏老师”的努力下,90%的基础薄弱班级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短期内实现成绩跃升。2025年,克州二中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6.6%,同比提高7.52个百分点;克州实验中学中考七科成绩均位居州前四名,引领全州中考总分同比提高27.46分。

“苏老师”的付出赢得广泛认可:13名教师获州“优秀教师”称号;严西平获“叶圣陶教师奖”;张业飞、史菊芳当选“江苏教师年度人物”;139人次获州级及江苏援克前指表彰。

“教育援疆需久久为功。”克州党委副书记、江苏援克前指总指挥蒋同进表示,“我们将不断加大投入,持续强化‘苏老师工作站’、心连心教育大篷车、抵边村‘空中课堂’等建设,为克州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江苏智慧。”

未来,“苏老师”将继续探索教学改革创新,让这一品牌在帕米尔高原枝繁叶茂,为边疆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记者手记

“苏老师”品牌里的家国大爱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采访中,望着校园里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和教师们忙碌的身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苏老师”,这个在克州家喻户晓的称呼,承载着太多的故事与感动,见证着江苏与克州跨越万里的深厚情谊,更闪耀着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业中的璀璨光芒。

初见严西平老师,他眼中那份对教育的赤诚与坚定令人动容。从苏州到克州,严西平不仅带来了知识,更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严西平名师工作室”和“苏老师工作站”的成立,更是他将个人力量转化为群体力量的生动实践。看着他的徒弟们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看着克州二中本科上线率持续攀升,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援疆其深远意义在于为边疆培育“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在于点燃希望、传递信念,更在于用知识的纽带将各族师生的心紧紧相连。

这些“苏老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却怀揣着共同的目标——让边疆的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没有因为环境艰苦、教学困难而退缩,他们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无私的奉献精神,点亮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用爱心和耐心陪伴学生,给予他们勇气和信心。

教育援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青蓝工程”的师徒结对、“苏克教师联盟”的云端牵手……这些举措让江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克州落地生根。教育援疆,这绝非单向的输入,而是一场双向奔赴、心灵契合的旅程,是一次次爱的传递、文化的交融。它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永恒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澎湃的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