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那时候,几万人就在天山脚下搭起地窝子,到处红旗招展,放眼都是劳动场面。”7月13日,78岁的沈天翔翻看一张张黑白照片时,声音不由自主地高扬,双手有力比划着,仿佛回到了1975年拍摄照片的现场,50年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历历在目。
沈天翔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1973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多年来,他在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等地的新闻、文化部门工作,用照相机记录历史变迁。如今这些照片不仅是他的回忆,更是岁月的真实见证。
此次参加新疆日报社(集团)“新疆记忆”老照片征集活动,沈天翔提供了一组沙湾红旗渠建设的照片。“当年,现今沙湾市西戈壁镇有一片几万亩荒地因缺水无法耕种。1974年,当地规划从天山深处修建一条约7公里长的水渠,引雪水浇灌荒地。”沈天翔回忆道,作为沙湾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他带着一台单位“支援”的120相机前往建设工地。此后4年,这台相机陪伴沈天翔跑遍工地每个角落,记录无数难忘瞬间。
“铁路部门派出5000名知青成为建设主力,沙湾也派出精壮劳力参与建设。几公里长的工地,人声鼎沸、机器轰鸣,场面壮观。”沈天翔指着一张泛黄照片:几名建设者围着一人高的岩石,在烈日下紧握钢钎或用手推动。相册里还有动员大会人群举手宣誓、队伍肩扛工具在山间跋涉、测绘人员翻山越岭等场景。沈天翔每天与建设者同吃同住,奔波拍照后自建暗室冲洗,用钢板蜡纸刻制简报,4年间累计拍摄照片数千张。
令沈天翔遗憾的是,红旗渠通水时他未能到场拍摄。“天山雪水顺渠道流到山下,荒地终成良田。”虽未亲眼见证通水,他仍感自豪。几年前重访旧地时,沈天翔振奋地看到金沟河红山水库施工现场——这座2022年开工建设的现代化工程总库容5344万立方米,最大坝高75.8米,是金沟河唯一具有灌溉、防洪、供水和发电功能的山区水利枢纽,控制灌溉面积52.99万亩,防洪标准提升至30年一遇。
新疆大地的沧桑巨变始终是沈天翔镜头下的主题。近年来,他在新疆多地举办老照片回顾展,用一幅幅黑白与彩色照片展现真实历史画面,留下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