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记者点赞新疆发展:“我们想把新疆的发展经验带回家”

2025-07-16来源:环球网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丁雅栀】在“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主题参访活动中,24名外国记者还参观了当地现代化企业、创新产业园等,看到了新疆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外媒记者对新疆的现代化实践频频点赞,《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参访过程中,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宝贵的发展经验值得被世界看见,我们想将它们带回家。”

在伽师县饮水思源展示馆,尼日尔《时代报》社长苏雷对中国政府的治水成果赞不绝口。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尼日尔历届政府都没能解决本国的饮水问题,“新疆的经验对我们太有启发了,我希望回国后能够推动政府借鉴这些做法,解决尼日尔的饮水难题”。

此行是《安哥拉日报》社长坎迪多·贝萨第五次来到中国、首次踏足新疆,此前他已经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贝萨说:“以前我对新疆几乎一无所知。几天下来,我发现这里的发展远超我的想象。”他还表示,安哥拉正面临诸多发展难题,而新疆的实践让他看到了可借鉴的路径。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稻田边,贝萨驻足良久。这片由荒地改造而成的良田让他深受触动:“太震撼了!在这片远离海洋、贫瘠的盐碱地上,竟也能种出‘海水稻’,这是一项巨大的成就。在安哥拉,人们必须去湖边或河边才能种水稻,而且产量很低。我想把这里的经验带回去,让我们国家也能受益。”

“在新疆,科技与环境的完美融合令我感到惊讶。以海水稻为例,这项技术不仅为当地农业开辟了新路径,未来还可能通过技术出口帮助全球其他沙漠地区解决粮食问题,这让我对未来的可能性充满期待。”日本共同社记者北藤稔道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创新”,这是刚果(布)《布拉柴维尔快讯报》高级记者格洛丽亚·伊梅尔达·洛赛雷·佩亚对新疆的第一印象。“农业发展的创新最令人难忘。”她解释道,新疆企业不仅推动农业技术进步,还通过培训农民提升生产能力,“这不仅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更从根本上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

参访喀什时,许多记者被这里的包容性发展所打动。意大利“逆流外交”网站负责人、资深记者梅琳·洛佩兹在报道中写道:“喀什是包容性发展的试验田——先进农业、社区共享、文化保育与民生关怀并举,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互联互通又坚守传承的缩影。”她观察到,当地政府多年来坚持修缮古城建筑,既保留建筑原貌,又强化了其文化意义。“通过社会包容与少数民族发展相关计划,新疆将文化多样性转化为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让创新与传统在此完美交汇。”洛佩兹认为,在发展中守护文化根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注脚。

近年来,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加快打造以“多式联运”为特色的枢纽经济圈,采用“集拼集运”的物流组织模式,让中欧班列在乌鲁木齐由“过路”变为“集结”。德国记者亚曼参观时感叹:“从这里出发,货物可以抵达那么多国家,而且效率这么高,不可思议!”

索马里国家通讯社记者阿卜迪卡尼·阿卜杜拉希·艾哈迈德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过去几天,我们见到了许多由当地政府牵头、群众广泛参与的发展项目和社区共建计划。我们的所见所闻证明,在各类项目的推动下,新疆当地社区的经济活力和民生水平都有了明显改善。”

来自印度的记者贾维德·艾哈迈德·达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第一次到访新疆,我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有一流的棉花产业和优质奶制品产业,还有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处处彰显着现代化发展的活力。新疆与我的家乡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这种文化共鸣让我倍感亲切。回溯历史,新疆多个主要城市都曾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重镇,也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而今天的新疆依然延续着开放包容的传统。”

从智慧农业园区到古城保护工程,再到跨境物流枢纽,外媒记者的镜头和笔下记录的是一个真实、开放、共享的新疆。正如他们所言,这些打破西方舆论偏见的发展成就不仅属于中国,更蕴含着可供世界借鉴的现代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