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区亚尔镇新城片区新城西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村美民富人心齐

2025-07-15来源:新疆日报
7月8日,新城西门村村民通过网络直播介绍家乡。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禹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贺江 通讯员 兰生文

7月10日,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新城片区新城西门村弥漫着葡萄的甜香。红石榴文化广场上,鼓点激越,身着鲜艳艾德莱斯绸的村民舞步轻盈,他们在为即将到来的“幸福日”倾情排练;绿树成荫的乡间道路上,三轮车满载着刚离藤的葡萄送往“云端”;电商直播基地内,打包快递时撕拉胶带的声音此起彼伏,村民们麻利地将哈密瓜发往天南海北——这片被称为火洲的土地,涌动着勃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新城西门村各族干部群众将嘱托化为行动,在葡萄藤蔓间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产业多元升级 筑牢致富根基

走进艾斯卡尔·买买提的葡萄园,蓝宝石葡萄如玛瑙缀满枝头。作为村委会主任和种植带头人,早些年他第一个把蓝宝石葡萄引进村里时,许多村民直摇头:“无核白种了几十年,换啥新品种?”

然而当葡萄以每公斤25元高价售罄,观望的村民也纷纷加入葡萄品种改良队伍。如今全村推广新品种葡萄数百亩,传统葡萄产业焕发新机。

新城西门村围绕葡萄大做文章:推动架式改造、品种改良,更引入深加工企业与电商企业,串起完整产业链。2024年,落户村里的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再次扩建,新建5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年加工8000吨干鲜果,卖到北京、上海的大商超,带动80多位村民就业。”该公司董事长王永旭言语间透着自豪。

从地头到云端,新城西门村的“甜蜜产业”不仅富了本村人,更辐射带动周边乡镇,铺就了一条融合生产、加工、销售的致富通途。74家商铺沿街铺开,新落户的酒店、餐饮店带来新气象,4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集体收入、村民人均收入年年增长。”艾斯卡尔说。

家园精雕细琢 幸福触手可及

在新城西门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有间湖南援建的医务室,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停留。

专家诊室的门口挂着湖南援疆医生坐诊排班表。每隔几天,湖南援疆医生就会来到医务室坐诊。他们将送医送药、对口帮扶、高危人群筛查、随访服务等多项基层卫生工作串联起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近年来,这里飞线入地后,天空少了“蜘蛛网”,多了不时飞过的鸽群;供排水管网改造后,村民家的化粪池再不用人工清理;太阳能路灯亮起来,夜晚的巷道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环境好了,村民的心气更足了。村里扩建道路时,12户村民主动拆了院墙退地界,没人要求补偿;每天清晨,村民会准时出现在巷道,扫帚与簸箕的碰撞声成了叫醒村庄的闹钟。如今,村里已有12家民宿,不少民宿在院子里搭起葡萄架,向上攀爬的葡萄藤,预示着村民蒸蒸日上的日子。

文旅融出新景 绘就发展蓝图

新城西门村,不仅产业兴旺、家园美丽,更坐拥得天独厚的文旅宝藏。它毗邻沉淀历史的老城街道和流淌智慧的坎儿井民俗园。如今,一个名为“大西门”的发展蓝图正在这里徐徐展开——以新城西门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协同起舞,奏响农文旅深度融合交响乐。

“我们在精心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研学基地。”新城片区管委会主任克力比努尔·牙生描绘着未来。在这份蓝图里,餐饮、民宿、特色手工艺、民俗体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全面升级,要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当夕阳为村庄镀上金边,坎儿井的流水在渠中叮咚作响。红石榴文化广场上,银发老者踏着手鼓的鼓点,舞姿洒脱;年轻姑娘架起手机,将吐鲁番的甜蜜通过直播传递四方;孩童的追逐嬉笑声在晚霞中回荡……这便是今日新城西门村最寻常也最动人的日常画卷。

“你看,乡亲们眼里有光!”克力比努尔说,“我们一定要把新城西门村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乡亲们的日子像我们种的葡萄一样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