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交河故城加强文物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千年城韵映古今

2025-07-15来源:新疆日报
7月8日,游客在交河故城景区参观。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禹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贺江 通讯员 兰生文

“我现在身处北凉时期的寺院遗址,戴上AR眼镜就能看到它当年的模样。”7月10日,走进吐鲁番市交河故城雅尔湖石窟,广州游客李瑞鑫一边直播一边说,“很震撼。”

交河故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雅尔湖石窟曾是交河故城所属的一个寺院。经过一系列的保护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雅尔湖石窟于今年4月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通过现代数字技术与古老文物的创新结合,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得以生动再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期间,来到交河故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吐鲁番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探索出一条“系统性保护、研究性阐释、创新性利用”的新路径,推动文化遗产留存于世、留存于学、留存于心。

科技+艺术 “复活”交河故城

近年来,一系列保护工程让交河故城焕发新生——交河故城本体以及崖体保护、雅尔湖石窟保护设施与数字化建设等项目完工;城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智慧导览系统投入使用……交河故城优化景区设施,完善标识系统,让每一处遗迹“开口说话”,提升游客参观体验。

“面对生土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吐鲁番市构建起‘本体保护—环境整治—价值阐释’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到抢救预防并重、单体保护到全域整体保护的双重转变。”吐鲁番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张勇说。

今年5月底,交河故城(五期)保护工程已完成验评工作,交河故城遗址数字展示及保护提升建设项目已列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包括交河故城(六期)保护工程在内的7个新项目获批,1.48亿元专项资金为遗址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在持续的保护与创新展示中,交河故城的文化价值以更生动的方式走向世界。

今年5月22日,雅尔湖石窟AR数字展示技术作为新疆智慧文博的代表,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引起广泛关注。这一技术不仅让游客能沉浸式体验石窟艺术,更推动着“火洲文物会说话”品牌的深化——通过数字化手段,70余个文物故事以短视频、互动导览等形式传播,累计点击量超50万次。

文脉新传 读懂新疆故事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7月10日,在吐鲁番市交河故城遗址,讲解员努尔比娅·阿不力米提向游客吟诵唐代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

作为交河故城金牌讲解员,旅游旺季时,努尔比娅平均每天要接待10批游客。“很多游客把我的讲解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网友的热情反馈让我深受鼓舞。”她说,“这份信任让我更加坚定要当好文化传播的使者。”

2022年以来,吐鲁番市全面提升交河故城景区讲解服务质量。一方面扩大了讲解员队伍,另一方面在讲解内容上做了深度优化。“每次讲解都是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翔实的考古发现,让游客深刻感受到交河故城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地位。”努尔比娅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

牢记殷殷嘱托,吐鲁番市深入挖掘交河故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讲好新疆故事为切入点,通过系统梳理历代边塞诗词、出土文物和丝路文献,交河故城的故事被赋予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创新举措让历史可感知、文化更鲜活。

深耕业态 文旅双向赋能

7月10日21时,交河故城褪去白日的暑热,迎来一天中最富诗意的时刻。夜风轻拂中,“夜游交河”项目实景演出的演员们或化身头戴文冠的边塞诗人,或扮作抱着琵琶轻声吟唱的歌女,在光影交织的古城遗址中,将千年前的丝路故事娓娓道来。

“保护与利用并重是交河故城的发展理念。”吐鲁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建东说,2023年至今,“夜游交河”项目不断升级,已成为吐鲁番文旅融合的典范。

近年来,交河故城先后举办“攒劲新疆我来说”新疆导游大赛颁奖盛典、“天平乐府·丝路彩响‘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音乐会等特色活动,既展现了其历史底蕴,又通过“文化进万家”等惠民形式,让周边群众共享文旅发展成果,实现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双赢。

这些创新实践让游客获得了多维度的文化体验。正如游客体验过“夜游交河”项目后的留言:白天的交河是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夜晚则化作一场穿越千年的沉浸剧——我们每个到访者,都是这场文明盛宴的特邀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