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贺江
7月11日16时,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青蛙巷里,沉甸甸的葡萄串悬在头顶,惹得游客举着手机连连拍照;庭院深处,开民宿的居民利落地给前来研学的孩子们切着西瓜;布依鲁克河边更热闹,穿艾德莱斯绸礼服的新人依偎着,摄影师为他们定格幸福瞬间。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吐鲁番市视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吐鲁番美丽富饶、瓜果飘香,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
如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吐鲁番市的干部群众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绿色发展新图景,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正在这片绿洲徐徐展开。
5A级景区“美颜升级”
“终于来到语文课文里的‘葡萄沟’。”湖南游客尚明杰欣喜地说,“抬头是蓝天白云,葡萄藤架起连绵绿荫,柏油路平整宽敞,各项设施都很人性化。”
良好体验的背后,是吐鲁番市持续推进的景区提质工程。近年来,葡萄沟景区焕然一新,景区累计投入2.3亿元完善基础设施,16公里道路全部硬化,12公里排水管网像毛细血管般延伸;完善景区数字化平台建设,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停车场扩容至1750个车位,引入新能源充电桩;景区外围开通接送巴士,串联起火焰山景区、坎儿井民俗园等周边景区景点。软件服务上,全市每年系统化培训600名专业讲解员,组建多语种服务团队,提供导览讲解、应急救助、投诉调解等服务,游客满意度提升至96%。
“以前游客常评价‘风景绝美配套跟不上’,现在都称赞‘一步一景像画里’。”葡萄沟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葡萄沟街道党工委书记塔依尔·托呼提笑着说。
根据吐鲁番市制定的《推动葡萄沟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葡萄沟景区内4570亩葡萄架都按“厂”字型重新布局,既让园区颜值飙升,又给葡萄藤留出更舒展的生长空间。
环境治理上同样下足了功夫。葡萄沟景区创新开展以户为单位的“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与“开门行动”,号召居民人人动手扮靓家园。现在,垃圾清运车每天定时作业,洒水车让巷道始终清爽,村边、景边、路边、河边的清洁成了常态,就连百年葡萄藤也有了专门的养护规范。
文旅一张牌打出新天地
2024年3月,葡萄沟景区推出“一次购票终身免票”;今年5月1日,更是宣布全面免门票。这些看似亏本的操作,实则成功开启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免门票不是简单的减法,是以创新方式做加法。”塔依尔用数据说话:2024年实行“一次购票终身免票”后,景区二次消费收入同比增长30%,其中餐饮、民宿、文创贡献超六成。今年“五一”假期,12.44万人次涌入葡萄沟景区,同比增长635.79%;特色餐饮营业额突破80万元,青蛙巷民宿一房难求,手工艺品成了游客必带的“伴手礼”。
这些新举措不仅带动了消费,更激活了创业热潮。曾经,葡萄沟的民宿仅有12家,如今已发展到61家,1400余张床位。重庆人张凯是当地游客变创客的代表,他的民宿在旅游旺季入住率保持在85%以上。今年他的第二家民宿开始建设。
越来越多“新葡萄沟人”带来新活力:达瓦孜民俗风情园的沉浸式演艺《甜甜的葡萄迎宾客》,让游客跟着演员学跳麦西热甫;阿娜尔古丽庄园的亲子研学课,教孩子们做烙画、柳编、土陶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夜游经济也火了,玻璃水滑道上的尖叫声此起彼伏,青蛙巷从“夜晚黑黢黢”变成“灯火闹盈盈”。十多种新业态的出现,大大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葡萄架下的幸福生活
现在的葡萄沟景区,居民正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更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受益者”。
有一技之长的瓦热斯江·亚森把自家庭院改成主题民宿,游客可以跟着他学做各种新疆美食;艾米迪汗·沙依木的葡萄采摘园,通过电商把干鲜果发往全国,年收入翻了两倍;青蛙巷的居民纷纷摆起特色小摊,日均营业额超千元。
当地政府适时组织的“旅游+技能”培训,让更多居民实现“变身”:有人成了景区讲解员,有人成了手工艺师傅,有人当上了民宿管家。
“61家民宿、37家特色餐饮店、19家农家乐、3处夜市……”细数这些年的变化,塔依尔自豪地说,如今,葡萄沟2282户居民中,超七成端稳了“旅游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