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桑木清香中,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此起彼伏。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乐器手工坊内,76岁的依明·吾守尔左手扶着一块固定好的桑木,右手紧握凿刀,起起落落间,木屑飞溅。不一会儿,坚硬的桑木被凿成瓢型,一把都塔尔的琴身基本成型。
6月29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南疆组成员来到位于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的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
在乐器村,这里的一切都与乐器有关,依明的生活亦是如此。
凿挖桑木、烤制成型、拼接雕花、放置弦码、抛光上漆……54年间,依明都在跟刨子、凿子、锉刀、砂纸打交道。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认证的长5.7米的弹拨尔便出自他手。
“我生在乐器村,长在乐器堆,我们村有150多年乐器制作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乐器。”依明摩挲着手中基本成型的都塔尔向记者讲述,“以前,是在家手工制作乐器,再拿到巴扎售卖。如今在乐器手工坊里做,有的被游客直接买走,有的是从网上下单购买,我们的乐器在全国都很畅销。”
如今,依明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能制作七八种传统乐器的他,已带出数十名徒弟。
乐器手工坊分原材料间、乐器制作间。原材料间里整齐码放着桑木、杏木、牛羊皮等原料;乐器制作间里,一面墙上错落悬挂着热瓦普、艾捷克、萨塔尔等成品乐器,下面堆满了各式乐器的“肚子”和“脖子”,十余名手艺人正叮叮当当地做着手里的活计。
疏附县委宣传部干部热则耶·艾尔肯告诉记者,乐器村生产制作的乐器有27大类、50多个品种,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24年开始,广东援疆先后投入4200余万元援疆资金,实施乐器村整体提升工程,通过“乐器制作+非遗展演+民俗体验”多元融合模式,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我们增加了文化体验、美食、民宿三个街区,建设民族乐器博物馆、民俗文化展览馆等文化地标,打造阿凡提主题雕塑、民宿婚礼雕塑、景观亭、书吧等特色网红打卡点。此外,景区每日还定时表演迎宾舞,不定期在民俗大舞台表演新疆歌舞。”广州市援疆干部、疏附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涛说。
漫步民宿街,土褐色的民居错落有致,街道两旁热瓦普造型的路灯里暗藏音箱,悠扬的木卡姆乐声从音箱中传出。
目前,阿凡提主题雕塑、民宿婚礼雕塑、景观亭、书吧等主体建设已完成,民宿、美食等街区打造、景观绿化也已收尾,民族乐器博物馆等主题馆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工作,计划年底以全新面貌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