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魏永贵
“阿尔泰山七十二道沟,沟沟有黄金”的俗语在阿尔泰山南麓代代相传,诉说着这片土地与黄金的不解之缘。从地下深处开采的粗糙矿石,到冶炼成型的璀璨金锭,其间究竟藏着怎样的秘术?
6月29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北疆组成员走进位于哈巴河县的阿勒泰正元国际矿业有限公司,探寻黄金生产的过程,看看这里如何用绿色与智能重新定义“点石成金”。
走进矿区,眼前是全封闭生产的智能化车间与循环利用的环保系统,与传统印象中尘土飞扬的矿区形成鲜明对比。“绿色矿山不仅是复垦绿化,更体现在生产全流程的环保革新。”阿勒泰正元国际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樊晋鹏感慨。这座2005年投产的矿山,用20年实践证明:开采“金山”与守护“绿水青山”并非单选题。
黄金诞生的旅程始于地下深处。开采出的大块原矿,在全自动化生产线上实现“变形记”:破碎车间将其碾成小颗粒,磨浮车间研磨选别,脱水车间去除水分,最终凝结成高纯度金精粉。整条生产线藏身封闭厂房,搭配国内先进环保设备,粉尘、噪音被牢牢锁住,绿色生产贯穿每道工序。
井下作业的智能化管理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在矿区中控室,巨大的电子屏实时展示着井下三维立体地图,密密麻麻的光点代表着每一位下井工人。“这不是简单的定位系统。”技术主管轻点鼠标,屏幕上井下工人信息即刻呈现:当前位于地下500米中段掘进面,姓名、岗位、工作时长信息一目了然。这套高精度人员定位系统与矿山大数据平台深度融合,能实时追踪工人位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将立即触发警报,公司将安全生产要求切实落到实处。
从地面生产到井下作业,绿色与智能贯穿始终。“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基本上全部回填至井下采空区,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樊晋鹏介绍,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尾矿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又消除了井下采空区的安全隐患。
在绿色矿山建设领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否实现双赢?阿勒泰正元国际矿业有限公司用实践给出了肯定答案。面对矿企普遍存在的污染治理与成本控制难题,企业打出了一套“环保+降本”的组合拳。
针对工业废水处理,企业建成尾矿回水利用系统,让处理后的废水实现循环再利用。这一技术革新不仅彻底杜绝了水污染风险,更通过减少选矿药剂用量与新水消耗,降低选矿成本。在尾矿处理方面,创新采用的尾矿膏体充填技术,既解决了尾矿堆放造成的环境压力,又大幅缩减了尾矿库建设与维护成本。
科技创新,更是这座矿山“点金术”的核心秘诀。企业注重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智能生产线,金精粉选矿回收率达91.5%。仅2024年,企业就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技术研发,斩获3项专利授权,成功申报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阿勒泰正元国际矿业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今,作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和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每年投入约5000万元用于机械化和自动化改造等,持续推进智慧矿山建设。
在阿尔泰山脚下,这座矿山不仅采出了黄金,更开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