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盛夏时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的辣椒田像绿色的地毯铺向远方,村民允启明正在给辣椒苗浇水施肥,身后杨树林沙沙作响。他说:“以前这时候正忙着抗风沙,现在能在地里安心种辣椒,每亩地有3000元的纯收入,这都是付志周大叔给我们带来的福气。”
允启明口中的福气,源于“沙海愚公”付志周41年的坚守。他带领村民,在沙海建成34公里长的绿色长城。这片由80万棵白杨组成的防风林,让万亩农田岁岁丰收,让村民在绿树成荫的庇护中,描绘出触手可及的幸福图景。
近日,付志周当选2024年“诚信之星”。他将“一诺千金”的信念深植荒漠,不仅为新疆大地树立起“诚信之星”的精神丰碑,更向时代昭示:诚信是穿透风沙的永恒光芒,能让荒芜的沙地迸发绿色希望,让平凡的坚守汇聚成改天换地的时代伟力。
一诺如山:
荒芜沙地迸发绿色希望
1965年,22岁的付志周响应国家支边号召,带着妻子陈爱兰从河南开封跨越千山万水,在哈尔莫敦村扎下根来。迎接这对年轻夫妇的是“一间房、一口锅、一把坎土曼”的贫瘠景象,以及每年以两三米速度吞噬农田的风沙。
1983年春,付志周站在承包的47亩麦田边,看着被黄沙掩埋的麦苗,他紧握坎土曼:“活人不能让沙子欺负死!”
要保住土地,就必须种树。付志周夫妇从自家麦田边的沙包开始,用最原始的方式种树。没有树苗,他们捡果园修剪的枝条扦插;没有土,就赶着毛驴车从10公里外运土回填树坑;没有灌溉设备,就用“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方式浇灌。夫妻俩天不亮出门,天黑透才归,干粮就着白开水,便是一天的伙食。
“当时村里人都说在沙包上种树是白费力气。”付志周次子付国喜回忆说。但付志周夫妇从未动摇。年复一年,死寂的沙海终于泛起生机,竖起了一道百余亩的防风林。为了守护这些幼苗,每逢大风天,孩子们都要跑到沙地里扶苗。付国喜说:“沙尘暴来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往家跑,我们却往沙地里冲。”
倔强的付志周就这样踏上了与风沙抗争的漫漫征途。这一走,便是整整一生,他的脚印叠着树苗的根须,在荒漠里铺成了一条绿色的路。
躬行沙海:
机械筑就绿色长城
起初,付志周只是在自家麦田边种树,沙漠逐渐有了绿色,庄稼地也迎来了收成。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意识到,仅在自家田地周边种树远远不够,必须大面积种树,组成森林屏障,才能真正守护村庄。
2003年,国家出台“三北”防护林工程优惠政策,拉电、打井可申请贷款,还免收水费。这一消息让付志周看到了希望,他立刻召开家庭会议,提出大规模开荒种树的计划,决定以机械替代人工。在家人的支持下,付志周贷款购置了拖拉机、推土机,治沙效率大幅提升。为解决浇水难题,他打机井、架电线、修水渠。每到浇水季节,他都守在机井旁,几天几夜不回家。
付志周的坚持渐渐打动了村民,300多户村民主动加入植树行列。众人齐心协力,一道34公里长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在沙漠上拔地而起。哈尔莫敦村村委会主任何其鹏说:“沙河子区域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大风天气显著减少。耕地面积从2004年的7000多亩增加到如今的1.3万亩。”
种100万棵树,是付志周定下的目标,可他却没能亲眼见证这一目标的实现,于2024年2月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
站在哈尔莫敦村村口望去,昔日黄色沙包已被层层叠叠的绿色覆盖。在防护林的庇护下,辣椒、玉米等农作物郁郁葱葱。曾经饱受风沙肆虐的土地,如今形成了“以林护农、以农养林”的良性循环模式。2024年,哈尔莫敦村人均纯收入达2.6万元,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付志周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如同沙漠中的胡杨,在后人心中扎下了根。
绿意浸染:
树王刻下诚信年轮
清晨的杨树林里,鸟鸣声此起彼伏,滴灌设备正滋润着树苗。“以前这里只有风声和沙子打在脸上的噼啪声,现在连鸟都愿意来安家了。”付国喜说。而到了秋收时节,运辣椒的卡车在林间公路穿梭,车斗里的红辣椒与白杨的绿叶相映成趣,构成付志周生前未曾见过的丰收景象。
付志周的长子付新禧从工作地回到家乡,将父亲栽种的白杨与河南省兰考县的泡桐结合,制成古筝、古琴等乐器,还计划将白杨的树枝粉碎后制成环保花盆。“父亲的树不仅要防风固沙,还要变成‘绿色银行’。”付国喜接过父亲的坎土曼,用推土机和现代化滴灌系统提升种树效率,今年新栽了1.5万株青杨,距离实现父亲种100万棵树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那棵付志周种下的第一棵杨树,如今树干需3人合抱,40多米高的树冠如巨伞撑开,被村里人称为树王。村里老人常在树下给孩子们讲故事:“以前这棵树周围全是沙包,现在它守护着万亩良田呢!”
付志周用一生诠释了诚信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在风沙中弯腰种树的身影,是面对质疑时的默默坚持,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