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陈疆林
“喂,老婆,小宝把美术课上画的‘全家福’贴冰箱上了,画中还有咱俩在新疆工作的场景呢。”6月27日晚,在江西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宿舍楼内,阿克陶县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江西援疆干部熊欣望着手机屏幕轻笑。
屏幕那头,丈夫严俊峰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刚结束一台急诊手术。手术帽在额角压出的印迹尚未消退,他便迫不及待与妻子分享家中的琐事。这段跨越4800公里的视频通话,藏着一对援疆夫妻最朴素的牵挂,他们在帕米尔高原接力书写奉献篇章。
2023年5月23日,严俊峰作为江西省第十一批第一期援疆医生,肩负“为边疆百姓送健康、为医疗援疆筑根基”的使命,踏上阿克陶的土地。面对临床条件有限的困境,他在医院创建口腔颌面外科,搭建完善诊疗体系,主刀开展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新技术,开科首月就完成6例手术。
严俊峰带领团队填补多项医疗空白:完成当地首例唇腭裂修复术,牵头“微笑陶陶”唇腭裂公益救助计划,为8名先天性唇腭裂患儿重塑笑容。“让边疆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严俊峰的这句承诺,化作了手术台上的专注与带教时的耐心——他制定个性化带教计划,每周组织当地医生进行疑难病例复盘,手把手指导手术,为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严俊峰援疆期间,照顾孩子和老人的重任全落在妻子熊欣肩上。她独自扛起家庭重担,却在心底埋下援疆的种子。2024年底,江西省第十一批第二期援疆医生报名的消息传来,她毅然报名。她说:“选择援疆,就是选择舍小家为大家。”
2025年2月18日,熊欣接过丈夫手里的接力棒来到阿克陶县人民医院。此前,医院病理科仅有技术员,标本需转运上级医院。她到岗后迅速实现病理诊断本院化,从取材、阅片到发报告全流程规范操作。引入胸水细胞蜡块等新技术,推动免疫组化检测平台建设。为解决试剂采购难题,她自垫经费保障诊断需求。
如今,熊欣带教的郑丽莎和孙雷栋两名徒弟已能独立巨检取材,诊断胆囊炎、阑尾炎等病例。她还参与当地开展的“红医生大讲堂”“校园健康教育”等活动,将健康理念送入社区、学校。
“你守边疆我守家。”严俊峰、熊欣夫妻用“双向奔赴”的坚守,诠释着援疆家庭的奉献底色。从赣鄱大地到昆仑山下,他们用大爱接力医者仁心——严俊峰留下的带教体系仍在运转,熊欣推动的病理科已实现“标本不出县”。
在严俊峰和熊欣家里,冰箱上那张孩子画的“全家福”已然成了援疆路上最动人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