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邮政分公司扬子江路支局展柜中陈列的老式邮资秤。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范琼燕
走进乌鲁木齐市邮政分公司扬子江路支局,你能邂逅许多邮政上曾用过的老物件。一杆老式邮资秤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在岁月流转间,默默诉说着邮政事业往昔的故事。
高过一掌,三足立地,杆上顶着一个两端翘起的长方形小秤盘,两个宽窄不一的秤杆上,分别有大、小两个秤砣,大秤砣体积比小秤砣大三倍多。这杆邮资秤用于称信函的重量,是一种邮政上使用的小型衡量器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乌鲁木齐市邮政局与乌鲁木齐电信局合并,成立乌鲁木齐邮电局。据档案记载,彼时这种邮资秤已投入使用。那个年代通信并不发达,书信是人们传递情感、沟通信息的重要方式。每一封信件,都承载着思念、牵挂与期盼,而邮资秤就是这些信件的“身价标尺”。
邮资秤见证了新疆邮政事业的发展历程。当时,邮件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的“马班”是送邮主力,相对于邮路的艰辛,邮资收费却较为亲民,平信20克以内邮资标准为本埠(县)人民币0.04元,外埠人民币0.08元,超过20克就要加钱。尽管这一邮资标准,在新疆实行了35年,但大家寄信时仍很珍惜,会精打细算地用纸,生怕超过重量多花钱。
这杆秤所在的扬子江路邮政支局,是当时乌鲁木齐十几处邮政网点之一。
“服务柜台上放一杆邮资秤,秤砣都停在20克的位置。”乌鲁木齐市邮政分公司渠道部业务专管杨艳已临近退休年纪,她回忆说,听老同事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杆邮资秤每天要称量上百封信件。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艳刚进入邮局工作时就在柜台服务。那时,邮资标准还没有变,邮件的分类、计费等环节都需要依靠人工操作。
“才工作时掌握不好,过手的每封信都要上邮资秤称一称超过20克了没。”杨艳说,后来工作熟练了,信到手里掂一下,就大概能估计出重量,感觉超过20克的才会放上秤称一下,秤的使用频率就逐渐减少。
“邮局的技术人员,会定期对邮资秤进行校准,并粘贴写有校准时间的合格证,以保证其准确性。”邮政系统退休职工艾尼瓦尔·阿木提说。
这杆秤还见证了许多感人的故事。邮局工作人员回忆,1983年冬天,一位板房沟的牧民来到邮局,要给远在北京上学的孙子寄一封信,“信很薄,但老人在信封里夹了一小撮家乡的泥土,重量刚好20克。他说想让孙子记住家乡的味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邮政业务不断发展,1985年,乌鲁木齐市邮路总长度为12740公里,与解放前相比增加了78倍。邮运工具以飞机、火车、汽车、摩托车取代了过去的“马班”。
邮政衡量器具也在更新换代。1988年开始,乌鲁木齐市的邮局引进了电子秤,到1996年,老式邮资秤全被电子秤取代,这杆秤也正式“退休”。但杨艳的同事并没有将它丢弃,而是精心地收藏起来,2023年底被收入展柜。
进入互联网时代,一切变得便捷,微信的诞生更让天涯变咫尺,寄信的人少了,见字如面的期待少了,快递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函的邮资标准也调整成100克以内本埠(县)人民币0.8元,外埠人民币1.2元。
“虽然现在寄信、寄快递都用电子秤了,但老式秤对我们老邮政人来说意义非凡。”杨艳说,“它不仅是一件工具,更承载了几代邮政人的记忆。现在新员工入职时,我们都会带他们来看看这杆秤,讲讲过去的故事。”
老式邮资秤静静地躺在展柜里,秤盘上不再有信件,秤砣也不再移动,但它却承载着许多记忆。如杨艳所说:“这杆秤称量的不只是信件的重量,更是那个年代人们对亲情、友情的珍重,是人们情感交流的见证。”
70年,从昔日邮局柜台前的长队到如今指尖轻触手机下单,从邮递员清脆的“有您的信”到快递小哥亲切的“快递到了”……在数字化、人工智能大发展的今天,这杆老式邮资秤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静候书信,让爱与希望跨越千山万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