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程看新疆丨这条特高压够绿!——走近我国第三条“疆电外送”直流大动脉
新疆与中东部负荷中心距离2500千米至4300千米,存在一些时差,当重庆迎来用电晚高峰时,哈密的光伏仍在高效发电,这种天然的时空互补性,让新疆成为理想的“西部能源粮仓”。哈密4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更形成国家七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为“疆电入渝”提供了充足底气。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正以蓬勃的姿态崛起,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重要承载地。从西气东输的能源动脉,到西电东送的电力天路;从“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绿色崛起,到交通、水利领域的宏大布局,新疆的“大国工程”不仅为国家发展筑牢根基,更为新疆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近期,一场“大国工程看新疆”的主题采访活动拉开帷幕,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和笔触,深入新疆的山川大地,探寻这些超级工程背后的壮丽故事,见证新疆在新时代的华丽蜕变,感受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塔河炼化计划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在现有炼油加工能力500万吨/年基础上扩建至850万吨/年,这意味着未来塔河炼化将使用更多绿氢。中石化新星新疆绿氢新能源有限公司将探索交通用氢场景,预计到2028年可满负荷生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昌吉换流站(以下简称“昌吉换流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首个±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吉泉直流工程”)的源头,高耸矗立的铁塔发出的电,正以0.01秒的极速,把电“闪送”给3293公里外的安徽宣城,相当于人眨眼的一瞬间,电力已输送到安徽30次。6000多座特高压铁塔沿着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六省(区)建设,搭载高压线,架起了一条空中“电力天路”。
新疆与中东部负荷中心距离2500千米至4300千米,存在一些时差,当重庆迎来用电晚高峰时,哈密的光伏仍在高效发电,这种天然的时空互补性,让新疆成为理想的“西部能源粮仓”。哈密4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更形成国家七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为“疆电入渝”提供了充足底气。
位于若羌县的楼兰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以楼兰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5800件,馆内分设史前展厅、楼兰历史文化展示厅、百年守护历史有声展示厅、千年重现沧桑记忆展示厅、丝路楼兰秘境若羌展示厅等,多层次、多角度展示楼兰文化。
远远望去,只见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坐落于天山群峰之中,远处的雪山冰川银光闪烁,而近处的松柏茂密挺拔,水库四周山坡绿草如茵,与山谷中的一池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一幅高山平湖的壮美景观。一高一低两个水库,其400余米的海拔高差为高效电力调节创造了条件。巨大而明亮的厂房里,抽蓄机组有序通过输水系统,将清澈的流水在上水库和下水库之间转移,进行势能和电能转换,令人心潮澎湃。
100多家科研单位历时5年攻关,多项世界难题被逐一破解:全球首台±1100千伏换流变压器采用“积木式”现场组装工艺,13米长的阀侧套管内部精密如航天器件,碗口粗的导线在戈壁风沙中保持着完美张力……最终建成这条“电力天路”,使得经济输电距离突破3000公里大关,同时取得线路损耗降低与单位投资下降的双突破。
昌吉换流站占地630亩,面积相当于59个足球场,3万余台设备在这里运行,值班的运维人员只有12—14名。荒滩上的输电线路,不时有高压危险警示牌闪现,换流站技术人员如何近距离接触各种电力设备?新疆的电能送到六千里外的华东地区仅需0.01秒,是如何做到的……采访团成员一个接一个地问道。
国网新源新疆阜康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洪涛介绍,电站总投资83.68亿元,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2024年7月,电站4台机组全面投产发电,双向、双倍调节能力达240万千瓦,每年可促进风、光等资源利用超过26亿千瓦时。
西气东输第一站是西气东输工程一线的源头和起点。2002年,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一线启动建设,这条起自新疆轮台县轮南镇、止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的能源大动脉,长约4200公里,横贯我国东西。
“大国工程”是由国家层面主导推动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力的超大型工程项目。本次主题采访活动,聚焦新疆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疆煤外运、“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以及交通、水利等领域重大工程项目,挖掘阐释新疆“大国工程”在构筑国家安全屏障、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等方面的深层内涵,多角度讲述“大国工程”对促进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