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量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充分说明,新疆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贯穿新疆历史发展全过程。

  1. 相关报道

  • 从历史走向未来:各族人民共建大美新疆

    从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锦护臂,震惊了天下,证实了张骞凿空西域后汉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更向世人宣告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二字早已闪耀于西域。金、木、水、火、土,“五星共聚”的中原天象祈福思想,早已浸润了西域大漠。堪称“寸锦寸金”的蜀锦,以其高超的织造技艺,惊艳了沙漠绿洲上的“精绝国”,也惊艳了两千年后的中国人。

  • 唐代考古实物: 证实新疆自古与伟大祖国紧密相连

    在新疆出土的考古实物中,包括大量带有朱色钤印的文书和纺织品,可辨识的唐代官印有“安西都护府之印”“西州都督府之印”“蒲类州之印”“伊吾军之印”“高昌县之印”“天山县之印”等,这些文物充分表明“大一统”和“天下一家”是唐朝奉行的政治理念。不仅如此,从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实物亦可看出,唐朝在西域地区建立了“烽戍─镇─城─守捉─军”五级安全防御体系,有效维护了西域社会稳定和唐朝政治安全。

  • 《皇清职贡图》: 各民族共同生活群像

    《皇清职贡图》是反映清朝各民族朝贡情况的图文合璧文献,有四卷的彩绘本、八册的册页本、九卷的刻本,其中刻本最常见。该图是乾隆皇帝在1751年命军机大臣傅恒等人组织整理绘制的。其中,第二卷涉及新疆各民族,既包括今天生活在天山南北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也包括迁居甘青地区的维吾尔族、东归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展示了清朝统一西域的历程,呈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卷。

  • 回鹘文文献:西域和中原互相学习的见证

    正如回鹘语文学家耿世民指出的,“汉文《玄奘传》这部重要的著作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被一位古代维吾尔族学者译为本族语言,绝不是偶然的。这是长期以来新疆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生活在统一的祖国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相互学习、彼此影响的必然结果。从胜光和他的译作中,我们又一次清楚地看到维吾尔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源远流长的亲密关系”。

  • 古代西域驿站: 读懂历史的一把钥匙

    驿站作为各民族互动的重要舞台,推动了文化资源流动与融合。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龟兹乐舞为代表的西域乐舞通过古代西域驿站进入中原地区。新疆库车市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的木制舍利盒,绘有舞者表演大型歌舞戏苏幕遮时的场景。唐代诗人白居易《胡旋舞》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大量中原传统典籍和文学作品也传入西域地区,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韩朋赋》等文学作品,丰富了戍边将士的生活,并在当地流传。

  • 新疆坎儿井工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体现

    吐鲁番盆地具备建设坎儿井的地形、地质、水源等有利条件,各族群众在长期的历史经验积累中,因势利导,结合中原水利技术,巧妙地建造了坎儿井。坎儿井作为农业灌溉水利设施,其开发与人口聚集密切相关,有坎儿井的地方几乎都成为居民点。如吐鲁番高昌区附近亚尔镇、原种场、主城区的坎儿井多达数百条。同时,坎儿井的输水方式合理配置了有限的水资源。水流处,植被繁茂、虫鸟飞鸣;竖井口,穴居动物栖息;井壁上,鸟类筑巢繁殖;涝坝里,鱼类、两栖类遨游,形成小流域生态环境。坎儿井对于维系和保护绿洲生态平衡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