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王府王爷台
三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射着哈密市回城乡阿勒屯村村委会大院。修缮一新的院子里,警务室、卫生室、一站式服务厅等一应俱全。在一间会议室里,村支书艾海提·克其克正在台上进行“去极端化”知识问答的提问,台下几十名妇女争着举手抢答,气氛轻松而热烈。
走进入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阿勒屯村,你体会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度与现代文明的重叠,突显的是阿勒屯村纯朴的民风。
在回城乡文化站干部买尔丹·吾尤甫看来,阿勒屯村就像人们心中的明星,有着可圈可点的历史遗迹和气派的现代化小洋楼,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现代文明。
阿勒屯村,维吾尔族称之为“阿勒同勒克”,意思是黄金之地。在阿勒屯村,最具历史厚重感、最有历史文化价值意义的,当数哈密回王墓和哈密回王府了。其建筑风格既体现了维吾尔族风格,又吸收了中原汉文化的雕梁画栋,是不可多得的古代民族文化遗产。
据哈密回王墓景区工作人员阿孜古丽·阿不列林介绍,1697年,哈密的维吾尔族首领扎萨克额贝都拉,因帮助清廷平定噶尔丹叛乱有功,被康熙册封为“一等札萨克达尔汗”,即第一世哈密回王,并从此开始世袭。哈密回王历时九世,共233年,他们主张祖国统一,在加强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709年,第一代哈密回王扎萨克额贝都拉去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了这里,从此这里就成了埋葬哈密历代回王的墓地,墓葬建筑群由大拱拜(拱拜,意为回王坟)、小拱拜和艾提卡清真寺三部分组成。
看着大拱拜的上部垣墙支撑着的巨大穹隆顶,看着画有兰花的白瓷砖,看着上部为满蒙式盔顶建筑、中部为汉式八角攒尖顶、下部有伊斯兰“天圆地方”建筑风格的小拱拜。听着阿孜古丽·阿不列林的讲解,笔者像是突然来了一次穿越,仿佛看到了当时建造这些建筑时,能工巧匠们精心挑选每一块瓷砖的场景,能够感受将多种民族建筑风格融合的大手笔大气魄。这不只是一次建筑思维的革新,更是一段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历史见证。
和回王墓景区紧挨着的是回王府,是在原蒙古府的基础上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毁于1931年。2003年,哈密市再次重建,成为以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主要建筑有台吉议事处、回王宫大殿、回王寝宫、军官议事厅等。王爷台琉璃瓦顶、飞檐斗拱,回王宫大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与游廊曲径的现代园林交相辉映,是一种历史遗迹与现代文明的巧妙融合。
走出回王府向西,有一条小路可通阿勒屯村民的集中住宅区。村民艾山·热合曼的家就在这条小路边。笔者走进他家小院看到,这是一栋二层别墅楼,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红褐色的外墙,设计别致的走廊,气派的防盗门、塑钢窗,屋前有葡萄架,屋后有枣园,院里还停放着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广州丰田小轿车。热情憨厚的艾山·热合曼说:“国家政策好,人们的生活也好了,仅我们村就有30多栋这样的二层别墅小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