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好用难回收已是当今农业生产面临的一大问题。新疆棉田地膜覆盖率接近100%,据统计,当土壤地膜残留量达4公斤/亩时,就会给农作物造成减产,幅度为棉花10%—22%/亩、玉米11%—23%/亩、瓜蔬类15%—59%/亩,地膜残留问题严重影响农业提质增效。
2015年3月10日,记者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看到,该所从2003年起开始研发棉田残膜回收机械,经过多次技术改良升级,已形成了技术较为成熟的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新的机器由传统拖拉机牵引,从采摘后的棉田上经过,棉田中的残余地膜就会被回收输送到机器里的储膜箱内,同时秸秆、植物根茎等被粉碎抛送回大田。该研究所副所长王学农说,联合作业机只需作业一次,即可完成地膜回收和秸秆粉碎两项工作,实现“膜秆分离”与“膜土分离”,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对当年使用的地膜回收率可达87%。
自治区近年来也非常重视农田地膜污染问题,去年出台了地方标准,规定生产企业不得生产厚度低于0.008毫米的农用地膜。提高厚度的地膜具备更好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回收,但同样也增加了塑料的使用量,如果这些地膜不能彻底回收,同样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进而造成农作物减产和环境污染。要从根本上解决地膜污染问题,要求地膜必须铺得下去,收得回来。
传统回收弊端较多
尉犁县墩阔坦乡棉花种植大户侯春艳说,地膜污染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已经越发明显,如果地膜不处理干净,棉花播种后不能正常发芽,每亩地仅种子就要多使用一公斤。残膜堆积到一定程度,即便加大播种量也无济于事,解决地膜白色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传统的地膜,并不是铺下去就收不回来,而是收不彻底,收不干净。王学农介绍,传统地膜的回收办法主要为人工捡拾和搂膜机作业。这两种作业方式有个共同的弊端——半人工半机械,消耗大量人工成本。
人工捡拾就是靠人力把农田里的地膜回收起来,整块的地膜还好说,对于使用中断裂的小块地膜,依靠人力捡拾,不仅难以完全清理,还将消耗大量时间和财力。而搂膜机作为一种传统的地膜回收农机,依靠扎入土里的搂膜齿,像梳子一样把土层中的地膜梳理出来,并附着在搂膜齿上。这种办法虽避免了人工亲自捡拾,但由于机器工作原理简单,通常是地膜带着植物根茎、秸秆一起清理,最后还需要人工进行分拣,再把地膜挑出来,作业效率不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尽量清除地膜白色污染,相关农机具的开发必须抓紧进行。
科技研发任重道远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发改良的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将地膜回收和秸秆粉碎一并进行,节省了二次人力分拣,净化土壤的效果也不错。侯春艳说,去年他使用了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发现其发挥的作用超出预估,残膜回收率基本达到90%,土壤净化后,棉花发芽率提高了20%,带动产量提升10%,还节约了一大笔人工开销。他曾经以半机械半人工的方式处理残膜,每亩地消耗人工成本60元,现在使用了新机具后,每亩地仅产生8元左右的燃油费用,节约资金的同时还节省了大量农时,为及时完成冬灌等后续工作打下基础。王学农说,目前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市场售价为9.5万元/台,价格不低,但实效令不少种植大户心动。
“希望以后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的功能还能不断完善,也希望我们能享受到更多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侯春艳说。
王学农表示,地膜回收对于机械设备的要求较高,每一种作物秸秆形状不同,有的作物对地膜回收设备还有特殊要求。因此,棉田的残膜回收技术虽然日趋成熟,但却不适用于玉米、番茄等作物,地膜回收机械的研发依然任重道远。
“我区还有很多种植作物广泛使用地膜,每种作物都需要适合自身的残膜回收机械,才能达到清洁度高的要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王学农说。
据悉,除了开发适用于新作物的残膜回收机械,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研发团队还计划进一步延伸现有棉田残膜回收机的功能,研发用于分离清理残膜中杂质的设备,使其自动分拣已经回收的残膜,减少残膜中土块、植物根茎等杂物,为加工企业回收废旧残膜提供前置技术支持,促进废旧地膜再利用,降低地膜销售价格。
此外,现在前来咨询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的人越来越多,王学农计划将寻求更多合作,完善设备的生产环节,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丰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