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60年】刀郎麦西来甫——世外桃源里延续千年的歌舞盛宴
时间:2015-09-28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于涛
  “篝火升起来喽,烤肉架起来喽,大家一起唱吧跳吧,这是刀郎勇士们的盛宴。”夕阳西下,手鼓、热瓦普(新疆民族乐器)的合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陲的一户院落中响起,苍凉而豪迈的歌声飘散开来。

  “手鼓、热瓦普音乐一起,人们围着篝火跳起舞,演唱者奋力高歌,身强力壮、歌声嘹亮的青年最受女孩子青睐。”年近七旬的麦盖提县麦盖提镇英巴扎社区老艺人依明·木明笑着说。

  千百年来,滚滚的叶尔羌河水从喀喇昆仑群山之巅奔流而下,养育着包括“刀郎人”在内的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各族居民。

  “刀郎”,一个从史书中走进现代的人群,世代守望着叶尔羌河之畔的大漠胡杨。刀郎人的来源,当地人传说,刀郎人先祖是成吉思汗西征军的后裔,狩猎是强项。

  前临叶尔羌河、背靠塔克拉玛干沙漠,历史上麦盖提县地广人稀,广袤的胡杨林便成了刀郎人的“世外桃源”。时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农业还处于原始时代,围猎是人们主要生活方式。

  几多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这群热情奔放的人们依然用他们特有的刀郎麦西来甫,表达着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麦西来甫”本是维吾尔语中“歌舞集会”的意思。但“刀郎人的麦西来甫与众不同,蕴含着丰富的游猎文化基因。”依明·木明回忆起小时候参加围猎时的情景。

  “那时候人身体强壮,七八个人带着猎狗、猎鹰,拿着木棒围攻野猪、狼、野鹿。”依明·木明说,每当夜幕降临,围猎了一天的人们在胡杨林中生起了篝火,野味也烤得香味四溢,“这时就是人们跳刀郎麦西来甫的时刻。”

  也因为刀郎麦西来甫是在晚间围着篝火歌舞,在很多维吾尔族人看来,“我们是信仰拜火教的蒙古族。历史上当地人和外乡人也是不通婚的。”老艺人阿丽吐罕·买买提说。

  当地文史专家考证,刀郎麦西来甫的四个乐章正是以歌舞的形式记录着刀郎先民的狩猎过程。序曲最初,音色洪亮的歌者随手鼓的节拍高呼“呀安拉、呀安拉……”就是古人在遭遇猛兽时,呼唤神明保佑、振奋战斗精神的一种表现;之后的“赛乃姆”“赛力卡”“斯力玛”章节反映出狩猎者勇敢团结猎杀猛兽,并满载而归的场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聚礼、狩猎动作经过夸张和演绎成为歌舞流传了下来。

  麦盖提县文体广电局局长阿孜古·毛拉克说,刀郎文化保留了游牧群落文化特点,经历了相同的地域性社会融合和以伊斯兰教为表征的文化整合。

  从古至今,刀郎人的婚礼、割礼、新年等所有庆祝活动都离不开刀郎麦西来甫。即使在平日,只要音乐响起,热情奔放的刀郎人便会情不自禁地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田间地头、农家院内、社区广场都是人们施展才艺的场所。

  近年来,新疆各级政府不断加强民族文化推广力度,刀郎麦西来甫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而且屡次走出国门、享誉中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也将“刀郎麦西来甫”列入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在麦盖提县农村、社区都组建了居民“刀郎文艺队”。麦盖提镇文化体育站站长克里比努尔·木太力甫说,演员来自商贩、司机、公务员等职业,同时又包含维吾尔、汉、回等民族,居民们聚在一起自排自导刀郎舞,既丰富了人们业余生活,又加深了不同民族间的了解。

  2012年开始,麦盖提县在城中文化广场开展“激情刀郎天天乐”广场舞活动,每天都吸引大量居民参加。依明·木明也是舞台上最熟悉的面孔。

  “祖先留传千年的艺术,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而且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刀郎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多彩。”依明·木明说。

分享:

微新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