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虽然寒凉味浓,但搬进了崭新“花园别墅”的哈力都拉·哈兰心里却暖洋洋的。这位新疆乌鲁 木齐市达坂城区阿克苏乡高崖子牧场的牧民,2013年告别了住了30多年的土石房子搬进牧民定居点的新房。“以前哪里有草场家就在哪里,受的罪没法讲。”哈力都拉·哈兰说。现在这家人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房子,水、电、暖、厨、卫一应俱全,外加400平方米的院子,自己只掏了6.5万元。
哈力都拉·哈兰是定居兴牧工程受益牧民之一。像他这样因定居兴牧工程开启幸福生活的牧民在天山南北还有很多。
201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把定居兴牧工程作为实现保障牧区与全区农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通过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取得初步成效。自治区发改委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区累计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31.9亿元,已完成游牧民定居8.04万户。2014年计划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3.01万户,已到位中央预算内投资9.03亿元。
在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族乡努尔加村牧民巴合提汗·沙黑多拉眼里,新疆启动“民生建设年”以来,天山南北每天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而牧民定居可以说是跨时代的变革。
“过去,牧区经济是典型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一直处于‘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不稳定局面。”巴合提汗·沙黑多拉告诉记者,牧区经济以前基本是单一的牧业经济,没有开展多种经营,畜牧业自身经济实力很弱,牧区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也较为落后。
为了更好造福于民,近年来,自治区遵循牧区自然规律、牧业发展规律和牧民生活规律,逐步探索出符合区情民情的游牧民定居和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的新模式,并按照“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保生态”的目标,坚持“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做到牧区水、电、路、房、圈、草料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
实现“定居”只是第一步,“兴牧”继而“兴业”才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更高追求。因此,定居兴牧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迁。自治区始终坚持把牧民定居工程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牧民转变生产方式、突出产业支撑,以提高牧民素质和牧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生态型新牧区。
“现在,我养了几十峰骆驼,驼奶已成为我家致富的新渠道。”阜康市水磨沟乡水磨新村骆驼养殖大户哈斯木·托呼塔汗谈起定居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深有体会。他直言以前收入不稳定、生活比较艰辛,而现在家庭年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水平大为改善。
水磨沟乡是一个牧业乡。近年来,乡里除实施定居兴牧工程使游牧民过上定居生活外,还为每户建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牲畜暖圈,推动发展养殖业。
目前在新疆牧区,能够快速脱贫致富的大部分是搬进定居兴牧新房后踏实肯干的牧民。他们有的将牲畜交给别人代牧,自己在种植和家庭养殖上下功夫;有的边经商边种地,在种地的同时开办商店、经营农家乐、跑跑小生意;有的把地租给别人,自己给种地大户打工,同时有两份稳定收入。
一些牧区的干部群众表示,定居兴牧工程带来的变化随处可见:草原生态环境改善了,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游牧民族传统、单一、封闭的发展模式有所改变,牧区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市场化发展。
如今,天山南北广大牧区正发生着巨变,伴随着定居兴牧工程的推进,曾经色彩单调的牧区正从内到外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曲草原新牧歌正在新疆大地唱响。 |